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若云兴霞蔚 (2)恒自梢至根
(3)尤善丹青 (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翻译:
(2)以为求之必得。
翻译:
4.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 ”;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
1.(1)好像(2)常常(3)擅长(4)流传、传说
2.A
3.(1)(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2)(顾恺之)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意对即可)
4.画绝 痴绝
阅读下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B.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宋何罪之有
D.肃遂拜蒙母;遂与外人间隔
2.文章中隐含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
4.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1.D
2.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3.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难道是要你去阅读经书当博士吗?我只不过是叫你应当多读点书,熟悉一些历史罢了。这句话写出了孙权对读书目的的看法,揭示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为增长见识阅历。
4.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选自《厚德录》)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斥逐之 追赶
B.富人病且死 将要
C.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 多么
D.不复有故态 原来的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以战B.不以物喜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D.以塞忠谏之路
3.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孝基信守承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
B.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C.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D.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4.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久之,其子丐于途。
(2)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1.A 2.C 3.A
4.(1)很久以后,那富人的儿子在路上乞讨。
(2)富人的儿子渐渐能自食其力,孝基对他的变化感到奇怪。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1—5题。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滕子京①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注释】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其中,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是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是 。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为众忌疾
B.不以物喜 扶苏以数谏故《选自<陈涉世家>》
C.先天下之忧而忧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选自《出师表》)
D.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选自《伤仲永》)
3.翻译下面各句,并将你翻译句子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来。
句子翻译: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
(2)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译:
翻译方法归纳:
4.理解填空。
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 品质。从乙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是 ,滕子京是一个 的人。
5.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1.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
2.B(A.①名词,两种心情;②介词,被。B.①和②都是介词,因为。C.①在……之前;②前。D.①名词,书信;②动词,写。)
3.句子翻译:(1)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或: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2)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翻译方法归纳: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要忠于原文,译句要做到句子通顺,还应该有点文采。
4.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友善,爱其才 德才兼备并又豪迈自负,很少接受他人意见
5.围绕“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奋发有为,奉献社会”等回答即可。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1—4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 (2)向: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填序号)
①其中往来种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见渔人,乃大惊;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③既出,得其船;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④设酒杀鸡作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极狭,才通人。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1.(1)阡陌:田间小路 (2)向:从前的、旧的
2.④
3.(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2)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4.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拔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D.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头抢地耳
②徒以有先生也
1.C【解析】本题有难度,考查一词多义。A项的第一个“夫”是指成年男子,第二个“夫”是文言发语词,用在句子开头,不译。B项的第一个“素”是“白色的”,第二个“素”是“不加装饰的”。D项的第一个“徒”是“光着”,第一个“徒”是“跟从的人”。
2.B【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B项“专诸、聂政、要离”是“布衣之士”,而不是“平庸之人”。
3.(1)把(用)头往地上撞罢了。 (2)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参考译文】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看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综评:本套试卷有难度。主要表现为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强,需要用心斟酌才能做出。“积累与运用”考查全面,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辨析、论据选用、语句排序、古诗文默写、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等。突出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古文、古代诗词、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等各种文体一一涉及,相对各地中考题而言,涉及面是比较广的。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势盛大,又用“________,________”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1、【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适巨绅家将嫁女 适:_______
(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 谕: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B.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C.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D.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
4.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
(1)盗贼:______________
(2)于成龙: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中丞于成龙巡视到高邮。恰好有一个富绅家即将嫁女儿,嫁妆非常多,夜里被盗贼穿墙打洞席卷一空。当地刺史束手无策。于成龙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派公差头目把守,严格搜查行人的装载。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天仔细搜查,务必找到赃物。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过了中午抓获了两个人,全身之外,并无其他随行物品。于成龙说:“他们是真正的盗贼。”这两个人不停地诡辩。于成龙命令脱掉两人的衣服搜查,发现外衣里面套着两身女装,都是富绅家嫁妆的衣物。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
1、【(1)恰好(2)告知】
2、C
3、【因为于成龙已经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在这种情况下,这二人多次出入城门,本该事出有因,而他们出入城门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
4、【(1)狡诈贪婪(或:利令智昏)(2)破案如神(或:才智过人,机智果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橘生淮南则为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
4.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
1.C
2.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4.(1)世外桃源 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2)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题。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予始四望惨淡 予: (2)泫然不能自已也 已:
2.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上面语段加以概括。
(1)风渐劲时: (2)猛风大起时: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看鹅溪练上”的景象。
1.(1)我 (2)停止
2.亦甚雄快(愉快) 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悲伤,泪流不止)
3.抓住特征描写,语言优美。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