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居家恒服布衣( )(2)实勉我也。(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3、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________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_________的态度。
1.(1)居住 (2)实际
2.B
3.《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
4.积极进取 乐观/治学严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秦并赵,北向迎燕。燕王闻之,使人贺秦王。赵王系①之。使者曰:“秦赵为一,天下服矣。燕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郄②。秦赵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无妨于赵之伐燕也。”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秦王曰:“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使者曰:“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于秦矣。臣窃为王患之。”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改动)
【注释】①系:拘囚。 ②郄同“隙”,嫌隙。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秦赵为一,天下服矣 ( )
(2)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 )
(3)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 ( )
(4)臣窃为王患之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臣之使秦B.无妨于赵之伐燕也
北山有愚公者,年且九十 属予作文以记之
C.国小而地无所取D.臣窃为王患之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乡为身死而不受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燕王窃闻秦井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
4.选文中的燕使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说服对方的方式,有何不同?
1.(1)顺服,顺从,服从 (2)释放,使离去
(3)通“拒”,抗拒 (4)忧虑,担忧
2.C
3.燕王私下听说秦国兼并了赵国,就派遣我带着千金来祝贺。
4.燕使从对方角度设身处地进行劝说;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进行劝说。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1~5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语段选自课文《 》。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 ) 。
3.下列加点字与“走送之”中的“走”用法不同的是( )。
A.小大之狱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乡为身死而不受D.先帝不以臣卑鄙
4.任选下面一句翻译。
A.不敢稍逾约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我选A.句,翻译: 。
我选B.句,翻译: 。
5.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求学精神和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送东阳马生序》。
2.shì 特别爱好。
3.C
4.我选A句,翻译: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我选B句,翻译: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
5.专心致志,虚心求学,勤学好问,尊重老师,执着追求等。(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愚公移山》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5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
B.
C.
D.
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5.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
1.C
2.D
3.译文: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4.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5.不同一: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不同二: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若云兴霞蔚 (2)恒自梢至根
(3)尤善丹青 (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翻译:
(2)以为求之必得。
翻译:
4.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 ”;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
1.(1)好像(2)常常(3)擅长(4)流传、传说
2.A
3.(1)(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2)(顾恺之)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意对即可)
4.画绝 痴绝
阅读下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B.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宋何罪之有
D.肃遂拜蒙母;遂与外人间隔
2.文章中隐含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
4.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1.D
2.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3.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难道是要你去阅读经书当博士吗?我只不过是叫你应当多读点书,熟悉一些历史罢了。这句话写出了孙权对读书目的的看法,揭示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为增长见识阅历。
4.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选自《厚德录》)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斥逐之 追赶
B.富人病且死 将要
C.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 多么
D.不复有故态 原来的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以战B.不以物喜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D.以塞忠谏之路
3.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孝基信守承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
B.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C.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D.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4.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久之,其子丐于途。
(2)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1.A 2.C 3.A
4.(1)很久以后,那富人的儿子在路上乞讨。
(2)富人的儿子渐渐能自食其力,孝基对他的变化感到奇怪。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1—5题。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滕子京①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注释】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其中,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是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是 。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为众忌疾
B.不以物喜 扶苏以数谏故《选自<陈涉世家>》
C.先天下之忧而忧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选自《出师表》)
D.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选自《伤仲永》)
3.翻译下面各句,并将你翻译句子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来。
句子翻译: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
(2)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译:
翻译方法归纳:
4.理解填空。
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 品质。从乙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是 ,滕子京是一个 的人。
5.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1.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
2.B(A.①名词,两种心情;②介词,被。B.①和②都是介词,因为。C.①在……之前;②前。D.①名词,书信;②动词,写。)
3.句子翻译:(1)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或: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2)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翻译方法归纳: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要忠于原文,译句要做到句子通顺,还应该有点文采。
4.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友善,爱其才 德才兼备并又豪迈自负,很少接受他人意见
5.围绕“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奋发有为,奉献社会”等回答即可。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1—4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 (2)向: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填序号)
①其中往来种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见渔人,乃大惊;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③既出,得其船;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④设酒杀鸡作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极狭,才通人。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1.(1)阡陌:田间小路 (2)向:从前的、旧的
2.④
3.(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2)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4.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拔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B.
C.D.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头抢地耳
②徒以有先生也
1.C【解析】本题有难度,考查一词多义。A项的第一个“夫”是指成年男子,第二个“夫”是文言发语词,用在句子开头,不译。B项的第一个“素”是“白色的”,第二个“素”是“不加装饰的”。D项的第一个“徒”是“光着”,第一个“徒”是“跟从的人”。
2.B【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B项“专诸、聂政、要离”是“布衣之士”,而不是“平庸之人”。
3.(1)把(用)头往地上撞罢了。 (2)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参考译文】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看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综评:本套试卷有难度。主要表现为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强,需要用心斟酌才能做出。“积累与运用”考查全面,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辨析、论据选用、语句排序、古诗文默写、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等。突出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古文、古代诗词、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等各种文体一一涉及,相对各地中考题而言,涉及面是比较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