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三则古诗文,完成1—6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漳,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霸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衰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天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岩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写下此诗。

1.给下列加点字注意。

(1)沿阻绝( )(2)然不动( )(3)其岸势犬牙互(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见曦月_______(2)乘奔御风______(3)往来翕忽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漳,回清倒影。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

5.[甲][乙]文中画线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描写方法上有何相似的地方?

6.下面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1)sǜ(2)yí(3)cī

2.(1)太阳与月亮(2)即使(3)轻快敏捷的样子

3.(1)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重点词语翻译准确,修辞恰当即可)

4.《早发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三峡》用猿声的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箫瑟气氛。(意思对即可)

5.[甲]文中句子写出三峡水流湍急、水势险恶的特点。[乙]文句子突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6.(1)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轻松喜悦之情。

(2)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压抑、忧伤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

鱼我所欲也(节选)

《孟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所识穷乏者我与? 得:

(2)尔而与之。 蹴:

(3)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乎? 已: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呼尔与之 潭西南

B.是亦不可以已 颓然其间者

C.得则生 吾妻美我者

D.今为妻妾之奉之 不足外人道也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4.这篇文章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节选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用脚踢

(3)乡通“向”;从前

(4)停止、放弃

2.A【解析】本题较难,考查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两个“而”都是表顺接关系的连词,可不译;B项第一个“乎”是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吗,呢”.第二个“乎”是助词。形容词词尾,可不译;C项第一个“之”是代词“它”,第二个“之”是助词,用于句子主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第一个“为”是动词“做”,第二个“为”是介词“对、向”。

3.(1)(对于)丰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丰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2)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的天良(或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4.观点: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

(2)清涟而不妖 濯

(3)不蔓不

(4)陶后有闻 鲜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4.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1.(1)多  (2)洗涤  (3)长枝节  (4)很少 

2.(1)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2)(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4.示例l;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子墨子之守有余 ②在宋城上而待楚

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此城危急存亡秋也 公输子意不过欲杀臣

B.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

C.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 子墨子解带为城,牒为械

D.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杀臣,不能绝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4.子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

1.①“圉”通“御”,抵挡;②入侵。

2.B.

3.我知道你用来抵御我的方法,我不说。

4.明白告诉公输盘与楚王,宋国已做好充分准备,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迫使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 )

A.走过,经过B.胜过,超越C.错误,过失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 )

A.暴露,显露B.凶恶残酷的C.突然D.欺凌,损害

2.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逐与之绝。

A.甚意,汝之不惠B.乃入见

C.微斯人,吾谁与归?D.行者休于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4.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1.①D;②A。

2.B.

3.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4.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至楚境,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勿禁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为坛而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

【注】①絷(zhī):拘捕。②敝邑:自己国家的谦称。③上卿瑕:一个名字叫瑕的高级官员。④趣:催促。⑤奠枕:稳稳地安放枕头。⑥有如日:古代发誓用语⑦平:讲和。⑧劓(yì):割鼻。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姑闻楚之意(当……老师)B.闻晋约诸侯楚(考虑)

C.三月,无异者(过了)D.劓而之(释放)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吾将说楚王国之术 醒能述文者

B.大夫置馆 辍耕垄上

C.瑕恐获罪王 皆以美徐公

D.使尊卢沙卿 是以众议举宠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瑕客之,问之如大夫。

②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4.尊卢沙的“善夸谈”具体表现在哪里?你怎样看待这类人?

1.B  

2.AD

3.①瑕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地问他。

②(我)认为大王最好的办法,不如割地与晋国讲和。

4.表现:自以为是,要做楚王的老师;发誓能使楚国强大。

看待:没有真才实学,只靠欺世盗名,最终必将自食其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家贫,无从书以观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

B.慕圣贤之道 香远清,亭亭净植

C.余立侍左右,疑质理 此可以为而不可图也

D.盖余勤且艰若此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2.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文章写了作者求学中遇到的许多困难,请概括说说他是如何克服的。

1.B

2.(1)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书。

(2)我却穿着破烂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不羡慕他们。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我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3.①以抄书克服无书之难;            ②行百里谦恭拜师克服无师之难;

③不畏路遥天寒克服求师之难;  ④以读书之乐克服生活艰难之难。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文,回答1—3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面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步行

B.余立侍左右,援疑理 质:询问

C.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

D.媵人持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

2.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1.A    2.B    3.C

阅读文言文,回答1—3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鼓琴 善:

(2)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1.(1)擅长  (2)好 

2.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意思对即可)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至其家 延:邀请

C.不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之 志:记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远近B.见渔人,大惊

徐公不若君美也 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具言所闻D.太守即遣人随

宫室之美为之 如土石何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1、D(志:做标记)

2、B(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句“为”解释为“向”,后句“为”解释为“为了”;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强反问语气)

3、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4、(1)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