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慎其所处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日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谱》)

【注 释】

①商:卜商,字子夏。

②赐:端木赐,字子贡。

③化:同化,与……趋向一致。

④鲍鱼之肆:指代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鲍鱼,咸鱼;肆,店铺。

⑤漆:墨漆。

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久不闻其香 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B.曰与善人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C.则商也益 旦,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D.与不善人 五日,桓侯体痛(《扁鹊见蔡桓公》)

2.将文中环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译句:

3.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总结出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君子要“慎处”的原因。这个成语是

4.人是需要朋友的。请结合君子“慎处”的观点,简要谈谈你认为应该如何选择朋友。

我的观点:

1.B

2.译句:因此君子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选择与自己交往的人。(“是以”、“处者”等词的正确,句子通顺)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交朋友要谨慎。要交益友,不交损友。(能说明这一意思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媵人持沃灌 汤:

②故天将降大于是人也 任: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人恒然后能改 以其境

B.傅说举于版筑之 时时而

C.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河曲智叟以应

D.衾拥覆 祭尉首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阅读简答。

(1)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列举事实,证明了什么道理?

(2)乙文表现了宋濂的什么精神?

1.①热水     ②责任,使命

2.D

3.(1)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1)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或“艰难困境出人才”或“成才须历经苦难磨练”。意思对即可得分)

(2)表出了宋濂勤奋好学和求学不怕艰辛的精神。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王者何贵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焉 间:____________

(2)小惠未 徧:____________

(3)战则请 从:____________

(4)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非: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 B.非谓苍苍莽莽天也

C.长跪而谢曰D.辍耕垄上

3.翻译下列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1.(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跟随     (4)不是

2.B

3.(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评分:意思对即可。

4.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

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四时俱 前人之述

B.遂葺宇上 择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病 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者 邑人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1.答案: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

2.答案示例: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

3.答案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4.答案示例: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  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    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二   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3.[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1.①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退休回家。

2.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评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评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傅说于版筑之间 举___________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是___________

③人过然后能改 恒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从文中画线句子得到的启发。

1.①被选拔  ②此,这  ③经常,常常

2.①(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没有的才干。

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有顽强的毅力、坚韧的性格,要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努力磨砺自己,增长自己的才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加点的词

①沙鸥翔

②不物喜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两种“乐”有何不同?

1.①群鸟停息在树上(或停歇)。②因为。

2.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身处偏远江湖就为国君担忧。

3.前者是个人因“物”因“己”而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

阅读下面文字并回答问题。

宋人或得宝,献诸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日:“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日:“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宋人得宝 遇其叱咄

B.献子罕 投渤海之尾

C.敢献之 温而知新

D.玉人以宝也 不足外人道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3.谈谈你时“宝”的认识。

1.B

2.如果你把玉给了我,咱俩都失去了宝,不如各人都拥有自己的宝。

3.金银财宝固然是宝,是人生存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旷达的胸襟等等更是宝,有了它,人生才会更富价值。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作1—4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 绝:

王命急宣。 或:

③不以也。 疾: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见。 悉: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4.[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断  ②有时    ③快       ④全,都

2.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

3.[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4.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课内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隧无问津者。

1.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C.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口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便扶路,处处志之。 ( )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往。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①从前的、旧的 ②计划

3.①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