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也__________ _________ ②后倾覆_________

耕于南阳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文字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建议,应当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

4.笫②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先帝的哪两件事?请分别用4字短语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诚:实在,确实  秋:时,时期  ②值:遇,遇到   ③躬:亲自

2.①大概是(因为)追求先帝的特别厚待,想报答给陛下啊。②先帝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4.三顾茅庐、临危授命。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自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欣然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上面的文言短文出自我国六朝时候著名的志人小说《 》,编撰者是南朝宋彭城人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

(2)撒盐空中可拟 差:

(3)撒盐空中差可 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

3.把“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兄子胡儿”和“兄女”两人都用了比喻来描述“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世说新语    刘义庆 

2.(1)家庭聚会  (2)大致,差不多  (3)相比  (4)比不上

3.不一会儿,雪下得更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4.略(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只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寝,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注释】①俟:等待。②革:皮。③遁逸:深深地隐藏。④:自贻患:招致祸患延误自身。

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狼亦矣 (2)将其喉 (3)不诬哉 (4)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A.狡猾 咬 随便 公开的

B.狡猾 咬 确实 表面上

C.聪明 衔住 确实 表面上

D.聪明 衔住 随便 公开的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B.禽兽之变诈几何

C.兽不足道D.而顷刻两毙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刀劈狼首 乃伪睡

B.又数刀毙 犬阻,不使前也

C.少时,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 稍长,亦颇驯,竟忘为狼

D.杀而取其革 悟前狼假寐

4.对两段文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甲段中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杀狼的描写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乙段中最能表现富室当机立断的描写是“乃杀而取其革”。

B.甲段文字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C.乙段文字告诉我们:虽然狼本性很坏,但有时它完全可以被人类驯化。

D.两段文字都告诉我们:狼这种动物是狡诈、凶残的。

B    B    B    C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第1—3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贵,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注】①有教材为“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②有教材此处为逗号。③有教材此处为叹号。④有教材此处有冒号。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今亦死 亡:

(2)宜多者 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上使外将兵 翻译:

(2)置人所罾鱼腹中 翻译:

3.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用原文回答)

1.(1)逃亡(逃走)    (2)响应

2.(1)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2)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3.失期,法皆斩。(或: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彼竭我盈,故之 克:

(2)然后襄公之 鼓: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与之乘,战长勺。

A.骈死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1)战胜(攻破)(2 )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

2.C(ABD 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 项为介词,引出对象,可译为“对”)

3.(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4.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5.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 (人名), (朝代)诗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桑竹之( ) ②阡陌交通( )

③便还家( ) ④怡然自乐( )

3.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4.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5.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亦真亦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1.陶渊明  东晋或“晋”或“晋代”

2.①类 ②交错相通  ③通“邀”,邀请  ④愉快的样子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只要含“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即可)

4.转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出现任意两个关键词或谈出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均可)

5.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__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答出其中任意两点,语言流畅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鲁人刘仁嗜弈,然不精。一日,出市,见有人弈,观者五六,遂滞焉。竟局,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胜者熟视之,曰:“善”。甫下子,刘占势,诩诩然以为必胜。移时,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欲起。曰:“汝不闻,欲要取之,必先予之。”观者哂之。【注释】①弈:下棋。 ②滞:停留。 ③竟:结束。 ④甫:刚刚。 ⑤诩诩(xǔ xǔ)然:夸耀的样子。 ⑥哂(shěn):讥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鲁人刘仁弈( ) ②刘愕然( )

2.短文对鲁人刘仁棋艺的评价是“嗜弈,然不精”,你从哪里能够看出刘仁的“嗜弈”和“不精”?

3.棋品如人品。生活中我们常会通过下棋一类的小事,感知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在与“胜者”对弈的过程制造,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仁?

1.①十分爱好,或“喜爱”;或“喜好”;或“爱好”;或“喜欢”。

②惊讶的样子(惊讶);或“吃惊的样子”(吃惊);或“惊诧的样子”(惊诧);或“惊愕的样子”(惊愕)。

2.“嗜弈”:见有棋局就停下来观看;主动邀胜者对局。(答出一点即可)

“不精”:刚开局稍占优势即夸耀,在胜者连出离招后很快就无招架之力了。

(意思对即可,用原文语句回答亦可)

3.没有自知之明;或“爱夸耀”;或“好吹嘘爱面子”;或“虚荣”;或“自以为是”。(答出其中任何一点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

[注释]①识(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④及:赶上,追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1)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 (2)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 (4)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4.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6.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7.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1.儒。

2.(4)

3.围绕“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回答即可。

4.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疑惑)。”回答即可。

5.围绕“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6.围绕“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或“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回答即可。

7.围绕“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勤奋好学;谦虚诚恳;温故而知新,日积月累”等回答即可。(启示答出其中一方面即可,语言表达1分)

后五则选文的大意:

(1)孔子说:“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除此之外,我还做了些什么呢?”

(2)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获得知识的人。”

(3)孔子说:“学习起来就好像总怕赶不上似的,还怕丢掉了应该学习的东西。”

(4)孔子说:“我是无所不知的吗?不是的!如果一个鄙陋浅薄的人诚恳地向我请教,我就从他所提出的问题的各方面反问到底而详尽地告诉我。”

(5)子夏说:“每天都能学到自己不会的知识,每月都不忘掉自己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啊。”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起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支百动。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

  【注释】①理:规律、道理。②势:形势、趋势。③节:节制。④穷:困厄,处于困境。⑤动:轻举妄动。⑥支:支持,这里指应付。⑦养:蓄养。⑧自爱:这里指爱惜自己的军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公将鼓 (2)故逐 (3)凡主将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知势而后可以兵 弗敢也(《曹刿论战》)

   B.无敌天下 皆以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一忍可以支百勇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D.一静可以百动 增其旧(《岳阳楼记》)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既克,公问其故。

②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知 礼 则 不 屈 知 势 则 不 沮 知 节 则 不 穷

5.【甲】【乙】两文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1.(1)击鼓(2)追击或追赶(3)方法(手段、道理、规律)

2.C

3.(1)已经战胜,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2)小的好处和祸患,不足以辱没我们的才能。或:小的利益(好处)和小的祸患,是不值得辱没我们的技艺(才能)的。

4.知礼则不屈/ 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5.都主张作战时要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啊,后发制人(不轻举妄动,要抓住有利时机,一举成功)

【参考译文】

  大凡担任主将的原则是,通晓事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通晓事理就不会屈服,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就不会灰心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陷入困境。见了小利益不动心,遇上小祸难不躲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这样之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又能保存自己的力量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忍耐一下,可以应对百次勇敢的行动,冷静一下,可以控制百次的轻举妄动。

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页)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贾谊传》)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老父:指老人。③吊:哀悼,吊唁。④垢(gòu):通“诟”,辱骂。⑤患处之: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⑥意益下:指为人更谦恭。⑦心益小:思想越谨慎小心。

1.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国吏民皆来贺 有老父粗衣

B.视之,自以为不如 吾与徐公美

C.朝服冠 有一老父粗衣

D.徐公不若君之也 吾妻之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A.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

B.宫妇左右莫不王 ( )

C.数月之后,时时而进 ( )

D.敬受命,愿闻教 ( )

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4.甲、乙两段所谈的都是“进言纳谏”之事,其中“邹忌”和“老父”的劝说方式有什么不同?二者的成功劝说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1.C

2.A.闻:使……听到  B.私:偏爱  C间:间或,偶然。 D.余:其余的。

3.(1)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2)身份显贵以后就对别人傲慢的人,老百姓就会离开他。

4.邹忌用暗示、类比的方式委婉规劝,易被人接受;老父以吊唁这种极端的方式规劝,有极强的警示性、寓意性,但不容易被人接受,若不遇贤者,恐有祸患。启示:一是被劝者要从善如流,虚心、诚心接受他人的规劝。二是劝人者要敢于进言,天下人管天下事。三是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