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不亦乎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朋友交而不乎____________________

(3)诲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

(4)见不贤而内自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生活中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你所积累的出自《论语》的成语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愉快  (2)真诚、诚实  (3)通“汝”,你(4)反思

2.(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一日三省  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选四项

5.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段,完成第1~3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 ,论述了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用原句回答)

3.本文认为:逆境使人成才。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请举例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犯的褐害,国家常会因此灭亡.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4题。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莫之服。

——《晏子春秋》

【注释】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齐灵公喜欢内宫的妇女女扮男装。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

君 使 服 之 于 内 而 禁 之 于 外 犹 悬 牛 首 于 门 而 卖 马 肉 于 内 也

2.解释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国人尽 ( ) 不月( )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在该诸侯国的具体表现:“悬牛首于门”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卖马肉于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

1.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2.穿着     超过

3.齐灵公允许宫廷殡妃女扮男装;齐灵公对外禁女扮男装。

4.上行下效。或:以身作则,才能取信于人。

阅读《陋室铭》,回答文后的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的加点字。

(1)有仙则( ) (2)是陋室( )

(3)惟吾德( ) (4)白丁( )

2.解释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

A.自己同诸葛亮、杨雄一样,都居住陋室,居住环境不好。

B.为了衬托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予云亭一样有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进一步突出“德馨”。

D.为了说明诸葛亮的草庐和杨予云的亭子都很出名。

4.有人认为本文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闻名,出名   这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2.(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惟、馨)

(2)没有音乐声扰乱囱己的耳朵,没有官府的事物使身体劳累。(劳、形)

(整个句子要通顺,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 

3.C

4.略 开放型题目,要求:有理有据,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做出合理解释。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也__________ _________ ②后倾覆_________

耕于南阳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文字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建议,应当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

4.笫②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先帝的哪两件事?请分别用4字短语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诚:实在,确实  秋:时,时期  ②值:遇,遇到   ③躬:亲自

2.①大概是(因为)追求先帝的特别厚待,想报答给陛下啊。②先帝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4.三顾茅庐、临危授命。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自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欣然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上面的文言短文出自我国六朝时候著名的志人小说《 》,编撰者是南朝宋彭城人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

(2)撒盐空中可拟 差:

(3)撒盐空中差可 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

3.把“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兄子胡儿”和“兄女”两人都用了比喻来描述“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世说新语    刘义庆 

2.(1)家庭聚会  (2)大致,差不多  (3)相比  (4)比不上

3.不一会儿,雪下得更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4.略(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只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寝,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注释】①俟:等待。②革:皮。③遁逸:深深地隐藏。④:自贻患:招致祸患延误自身。

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狼亦矣 (2)将其喉 (3)不诬哉 (4)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A.狡猾 咬 随便 公开的

B.狡猾 咬 确实 表面上

C.聪明 衔住 确实 表面上

D.聪明 衔住 随便 公开的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B.禽兽之变诈几何

C.兽不足道D.而顷刻两毙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刀劈狼首 乃伪睡

B.又数刀毙 犬阻,不使前也

C.少时,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 稍长,亦颇驯,竟忘为狼

D.杀而取其革 悟前狼假寐

4.对两段文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甲段中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杀狼的描写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乙段中最能表现富室当机立断的描写是“乃杀而取其革”。

B.甲段文字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C.乙段文字告诉我们:虽然狼本性很坏,但有时它完全可以被人类驯化。

D.两段文字都告诉我们:狼这种动物是狡诈、凶残的。

B    B    B    C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第1—3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贵,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注】①有教材为“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②有教材此处为逗号。③有教材此处为叹号。④有教材此处有冒号。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今亦死 亡:

(2)宜多者 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上使外将兵 翻译:

(2)置人所罾鱼腹中 翻译:

3.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用原文回答)

1.(1)逃亡(逃走)    (2)响应

2.(1)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2)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3.失期,法皆斩。(或: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彼竭我盈,故之 克:

(2)然后襄公之 鼓: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与之乘,战长勺。

A.骈死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1)战胜(攻破)(2 )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

2.C(ABD 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 项为介词,引出对象,可译为“对”)

3.(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4.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5.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 (人名), (朝代)诗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桑竹之( ) ②阡陌交通( )

③便还家( ) ④怡然自乐( )

3.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4.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5.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亦真亦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1.陶渊明  东晋或“晋”或“晋代”

2.①类 ②交错相通  ③通“邀”,邀请  ④愉快的样子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只要含“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即可)

4.转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出现任意两个关键词或谈出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均可)

5.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__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答出其中任意两点,语言流畅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