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片段,回答1—5题。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本部分文字出自《小石潭记》,作者是______代著名散文家__________,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寄情山水写了《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2.用课文原句在横线处填空。
3.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可: (2)佁然
(3)逝 (4)斗
(5)乃 (6)去: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并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及被贬后凄苦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唐 柳宗元 《永州八记》
2.(1)似与游者相乐 (2)不可知其源
3.(1)大约 (2)愣住的样子 (3)往 (4)像北斗星座一样 (5)就 (6)离开
4.因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过于凄清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甲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②不充。日昃③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不充,不足,此指喝不上。③昃(zè),太阳偏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或异二者之为( ) ②去之南都入学舍( )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④不以物喜 (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填空。
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退”指的是______________;‘‘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_______________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
5.选文末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心理活动、心情 ②离开、离家。③曾经④因为
2.①除了这种人,我归心与谁呢? 或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注意重点字词
3.进指“居庙堂之高” 退指“处江湖之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揭示中心或点明主题的作用。 议论 记叙
5.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和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选文是他的山水游记《 》中的第四篇。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水尤清冽 ( ) (2)怡然不动( )
(3)犬牙差互 ( ) (4)隶两从者( )
3.文中写潭水游鱼的笔法极妙。试分析第二段是如何描写潭水和游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以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绘了小石潭周围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描绘的这幅幽雅深邃的画卷中,我们跟随作者时而倾听清脆的水声,时而观赏嬉戏的游鱼,时而置身凄清的竹林,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柳宗元 永州八记
2.①格外:②呆呆的样子;③像狗牙那样;④跟随
3.描写潭水,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以游鱼姿态的清晰可衬托出水的清澈。描写游鱼,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作者细笔描绘游鱼姿态,一方面侧面衬托出潭水的清澈,一方面表现作者观鱼时心情的愉快。
4.示例:青青的树,翠绿的藤蔓,有的亲密地缠绕,互诉衷情;有的轻轻地飘拂,翩然起舞;有的悄悄地低头,临水照影。袅娜的枝条,千姿百态,为石潭增添了几许清幽与美丽。
5.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当他听到清脆的水声和看到自由嬉戏的鱼儿时,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想起自己不幸的遭遇,忧伤悲凉的心情又流露出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遂至承天寺( ) (2)盖竹柏影也(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4)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4、“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1、(1)于是 (2)原来 (3)只是 (4)次
2、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4、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答出两点即可)
5、月色美好:幽静。
文言文阅读。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_______
(3)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
(4)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生活中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你所积累的出自《论语》的成语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愉快 (2)真诚、诚实 (3)通“汝”,你(4)反思
2.(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一日三省 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选四项
5.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段,完成第1~3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 、 ,论述了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用原句回答)
3.本文认为:逆境使人成才。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请举例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犯的褐害,国家常会因此灭亡.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4题。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莫之服。
——《晏子春秋》
【注释】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齐灵公喜欢内宫的妇女女扮男装。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
君 使 服 之 于 内 而 禁 之 于 外 犹 悬 牛 首 于 门 而 卖 马 肉 于 内 也
2.解释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国人尽服 ( ) 不逾月( )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在该诸侯国的具体表现:“悬牛首于门”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卖马肉于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
1.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2.穿着 超过
3.齐灵公允许宫廷殡妃女扮男装;齐灵公对外禁女扮男装。
4.上行下效。或:以身作则,才能取信于人。
阅读《陋室铭》,回答文后的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的加点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白丁( )
2.解释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
A.自己同诸葛亮、杨雄一样,都居住陋室,居住环境不好。
B.为了衬托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予云亭一样有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进一步突出“德馨”。
D.为了说明诸葛亮的草庐和杨予云的亭子都很出名。
4.有人认为本文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闻名,出名 这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2.(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惟、馨)
(2)没有音乐声扰乱囱己的耳朵,没有官府的事物使身体劳累。(劳、形)
(整个句子要通顺,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
3.C
4.略 开放型题目,要求:有理有据,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做出合理解释。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_________ _________ ②后值倾覆_________
③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文字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建议,应当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
4.笫②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先帝的哪两件事?请分别用4字短语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诚:实在,确实 秋:时,时期 ②值:遇,遇到 ③躬:亲自
2.①大概是(因为)追求先帝的特别厚待,想报答给陛下啊。②先帝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4.三顾茅庐、临危授命。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自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欣然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上面的文言短文出自我国六朝时候著名的志人小说《 》,编撰者是南朝宋彭城人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
(3)撒盐空中差可拟 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
3.把“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兄子胡儿”和“兄女”两人都用了比喻来描述“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世说新语 刘义庆
2.(1)家庭聚会 (2)大致,差不多 (3)相比 (4)比不上
3.不一会儿,雪下得更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4.略(言之有理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