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郑谷①在袁州,齐己②因③携所为诗往谒④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谓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⑤,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⑥。自是士林⑦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注释】 ① 郑谷:唐代诗人。 ②齐己:唐代侍僧。③因:于是,就。④谒:拜见。⑤矍然:吃惊的样子。⑥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不由得整理法衣跪地,恭恭敬敬地向他叩头行礼。⑦士林:这里指读书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谷笑谓曰 (4)不若‘一枝’则佳
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3.甲文中的谢道韫和乙文中的郑谷有哪些相似之处?
1(1)骤:急 (2)差:大体 (3)谓:说(对……说) (4)若:如(及,比得上)
2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飘起。
(1)从此以后,读书人就把郑谷当作齐己的“一字师”。
3共同点: 细心,有才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平。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中加框词的含义。
(1)去国怀乡 (2)至若春和景明
(3)而或长烟一空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3.文中表现古仁人胸襟宽广的句子是: 。
4.作者不惜笔墨地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因己而悲的心情,其目的是什么?
答:
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
1、(1)离开 (2)日光,阳光 (3)有时 (4)曾经
2、(1)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君主担忧。(2)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或: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正是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由此引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境界的议论。(分析对即可)
5、略。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阐述清楚即可。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标出两处
故 时 有 物 外 之 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 ②项为之强
③盖一癞蛤蟆 ④鞭数十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期的 、 、 三件物外之趣。
5.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却写得如此意兴盎然、充满生机,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 故/时有/物外之趣
2.略
3.略
4.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5. a.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b.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c.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阅读《吴起出遇故人》一文,回答问题。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解释下列带点词语
昔吴起出遇故人 明日早 方与之食
2.翻译文中加横线句子
3.这个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1. 从前 第二天 才
2. 老朋友到傍晚不来,吴起不吃等待他。
3. 做事要讲诚信,讲信用。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带点词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 去后乃至 相委而去
2.翻译文中加横线句子
3. 本文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1.约定 才 丢下,舍弃
2. (约定)正午不来,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节。
3. 元方:聪明、勇敢、识礼、有节。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①嵌②盘屈,不可名状③。清流触石,洄④悬⑤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日“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元结《右溪记》(节选)
【注释】①攲(qī):倾斜。②嵌:这里是形容岩石像张着口的样子。 ③不可名状:不能形容出它的形状。名,说出。状,描摹。 ④洄:水回漩而流。⑤悬:水从高处流下来。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可久居(居住) B. 隶而从者(随从)
C. 都邑之胜境(风景优美的) D. 乃记之而去(离开)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 斗折蛇行
C. 其岸势犬牙差互 D. 佳木异竹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寓情于景,抒发了被贬之后内心的凄凉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
B.【甲】文通过描写小石潭周围的景物,写出了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C.【乙】文写清流,突出水波冲击岩石的迂回激荡,使溪水富有动势。
D.【甲】文中画线句子从正面描写了水的清澈、透明,【乙】文第一段从侧面描写描写水清石怪境幽,为下文做铺垫。
1.A
2. D
3.D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尊君在不( ) (2)下车引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4概括评价文中的两个人物。
(1)陈太丘
(2)友人
5.从课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做人方面的启示 ?(至少答两条)
1(1)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 拉 牵拉
2.(1)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我父亲)已经离开了 (2)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3.语言描写
4.(1)守时 (2)无信无礼
5. 示例:要诚信守时,要践行诺言;要有礼貌,要尊重他人 ;要有勇气主动承认过错。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3.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
愿离开?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__、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 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日三省吾身”从 、 、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
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5、把下列句子按要求归类(填序号)。
①学而时习之。 ②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温故而知新。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学习态度的有:________________
讲学习方法的有:_______________
讲品德修养的有:_______________
1、(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自我检查,反省 (4)越过,超过
2、(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3、忠 信 习 品德
4、略
5、 ④⑤ ①③ ②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在选文中的空白处填写原句。
2. 解释加点词语。
(1)谪守:_________________
(2)百废具兴:_________________
(3)增其旧制:_________________
(4)尝求:_________________
3. 请说出“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进”“退”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进:_________________
退:_________________
4. 翻译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选文中抒发作者的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
警句在全文中起到了点明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
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1)降职远调
(2)全,都
(3)规模
(4)探求
3.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4 略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