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关唐雎的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注释]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②卒然:同“猝”,突然。

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以头地尔

2.解释加点的词

休祲降于天( ) ②天下缟素,今日也。 (

③臣未尝闻也 ( ) ④救邯郸,破秦军,赵国( )

3.下面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刺王僚也;人憎我也

B.休祲降天;人之有德我也

C.秦王怫怒;卒见赵王

D.挺剑起;长跪谢曰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信陵君曰:“何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两文,按要求答题:

(1)文段甲,唐雎说“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句话的话外之意是什么?

(2)文段(甲)表现了唐雎 精神,而文段(乙)主要写唐雎忠告信陵君: 。话虽不多,却发人深省。

1.给加点的字注音。    qiāng

2.解释加点的词

①吉凶的征兆       ②这样      ③不曾     ④使……保存下来

3.B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酌情给分。

①这是平庸无能者的发怒,并不是有才能胆识的男子汉的发怒啊。

②信陵君问:“说的是什么事呢?”

5.(1)酌情给分。要杀掉秦王      

(2)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切忌以恩人自居。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至3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

3.“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

1.这个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人)都感叹惋惜起来。

2.无人问津,世外桃源。

3.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至4题。

刘蓉

蓉①少时,读书于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②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③,径尺④,浸淫日广⑤。每履之,足若踬⑥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⑦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于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⑧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平⑨其故,则反窒⑩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11)。

【注释】①蓉:刘蓉,清代文学家。②弗(fú):不。③洼:凹陷的地方。④径尺直径一尺。⑤浸淫日广:逐渐地越来越大。浸淫:逐渐,渐进。⑥踬(zhì):被绊倒。⑦蹶(jué)然:跌倒的样子。⑧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⑨洼者若平:走凹地像走平地一样。⑩窒(zhì):阻碍。11慎始:一开始就慎重。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命童子取土平之(填平)B.坦然则既平矣(填平)

C.浸淫日广(一天天)D.顾而笑曰(回头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意思。

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

3.对上文的主旨理解得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治理天下先要从治理身边的小事做起。

B.凡事开头难,要十分重视事情的开始。

   C.积习难改,做学问最重要的是慎重地对待开头。

D.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4.请联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1.B   

2.一间房子都不能整治好,怎么能治理天下呢? 

3.C 

4.启示: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我们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附译文: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有一天刘蓉父亲来到屋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刘蓉不禁感慨道:“习惯影响人很深啊!脚踏在平地上,不能适应坑洼;但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战国策》是战国时 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后由西汉 编订诸国史料汇集成书。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邹忌八尺有余( ) ②我也( )

③今齐地千里( ) ④面刺( )

3.由本文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怎样解释?

4.本文的标题该如何理解?

5.邹忌“入朝见威王”后是如何“讽”齐威王的?

6.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这不禁让我们深思:邹忌能够劝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7.邹忌的“讽谏”艺术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1.谋略之士   刘向

2.①长,这里指身高   ②偏爱   ③方圆   ④当面指责

3.门庭若市,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4.邹忌用巧妙设喻的方式委婉劝谏齐威王,齐威王从谏如流,从此积极采纳他人建议,实现了齐国大治。

5.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6.如果想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更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纳雅言,从谏如流。

7.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要与人交流,使自己的见解被别人接受,达到交流的目的,如果我们能像邹忌那样注意方式方法,充分尊重被劝说者,生动形象地说理,由小见大,由浅入深,委婉表明自己看法,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阅读《季札挂剑》,回答问题。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史记·吴太伯世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季札之初使( ) ②岂以死吾心哉( )

2.“始吾心已许之”与前文何处形成照应?

3.李白在拜谒季子庙后,曾写下诗云:“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多少年来,季子的德行品节,一直是后人仰慕叹羡的典范,你从季子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4.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史记》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有家喻户晓的朝臣,有百战百胜的名将……,读后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结合以前所学,“博浪一击震天地,圯桥三进升云霞”说的是其中的哪一位?

1.①出使            ②违背

2.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3.不违背本心,不以外物的变化而失去本性;诚信守义。

4.张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

刘崇龟换刀

唐刘崇龟,镇南海。有富商子泊船江岸,见一高门中有美姬,(很、非常)不避人。因戏语之曰:“夜当诣宅矣。”亦无难色,启扉待之。忽有盗入其室,姬即欣然往。盗(以为)见擒,以刃割之,逃去。富商子继至,践其血,污而仆,闻颈血声未已,觉有人卧地,径走至船,夜解(大绳子)遁。其家(跟踪)迹,讼于公府。遣人追捕,械击考讯,吐情实,惟不招杀人。崇龟视所遣刀,乃屠刀也。因下令曰:“某日大设,阖境屠者皆集毬场,以宰杀。”既而晚放散,令各留刀,翌日再至。乃命以杀人刀换下一口。明日,诸人各认本刀,一人不去,云非某刀。问是谁者?云某人刀。(急、赶快)往捕之。则已窜矣。于是以他囚合死者为商人子。(逐渐)夜毙之。窜者闻而还,乃擒,置于法。富商子坐夜入人家,杖背而已。

凡欲释冤,必须有术。换刀者,迹贼之术也;毙囚者,(诈)贼之术也。贼若不获,冤何由释?故仁术有在于是者,君子亦不可忽也。

1、用“/”划出下句的朗读节奏。

于 是 以 他 囚 合 死 者 为 商 人 子

2、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欣然往( )

吐情实: ( )

宰杀: ( )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富商子未杀人为何要逃走?盗贼本为窃财为何要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崇龟侦破此案的方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崇龟侦破此案给你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于 是/ 以 他 囚 合 死 者 为 商 人 子

2、欣然往:  ( 靠近 )    吐情实:  ( 详细)    以宰杀:  (等候)

3、富商子一脚踩在血泊中滑倒,听见颈血涌流之声不止,这才发觉有人倒卧在地,怕受牵连,所以逃走;盗贼认为女人是来抓自己,怕被抓住,所以杀人。

4、乃命以杀人刀换下一口

5、(略)

阅读《诫子书》回答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非无以成学 志: (2)春为月 为:

(3)尝东方 极: (4)豹往到邺,长老 会:

(5)年与时,意与日去 驰: (6)引水灌民田 河:

2.翻译下面句子。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安可为俗士道哉!

(4)以精力自致者。

3.找出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缚者曷为者也?

B.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

C.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D.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1.(1)立志    (2)是    (3)穷尽    (4)会集

(5)消失,逝去    (6)黄河 

2.(1)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4)是他自己勤学苦练取得的。   

3.C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作者从学习(治学)和做人(修身)两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阅读《口技》选文回答问题。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俄而百千人大呼 俄而: (2)屋许许声 曳:

(3)人有百手 虽: (4)不能其一处也 名:

(5)蒙以军中多务 辞: (6)未也,学视而后可 亚:

2.翻译下面句子

(1)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选文中从侧面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的句子。

4.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5.读了《口技》一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1.(1)霎时间,一会儿  (2)拉 (3)即使 (4)说出 (5)推托 (6)次,再

2.(1)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2)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3.“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4.表演失火、救火的经过和宾客们以假为真的神态。

5.答案提示:围绕勤学苦练回答,如答别的启发,言之有理亦可。

对比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和《成侯邹忌为齐相》,完成1~5题。

[甲文]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④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王之( ) (2) 莫不王( )

(3) 不相( ) (4) ( )

2.翻译。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

C.今齐地方/千里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选出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甲文中“讽、刺、谏”几个词的感__彩相同,都是贬义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5.两个片段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加以评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受蒙蔽(2)偏爱(3)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

(4)跑、逃走、逃跑、出逃

2.(1) 略   (2) 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 

3.D

4.D

5.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只分析邹忌的行为的,判为审题错误。其它合理分析酌情给分。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用“/”给文中外划波浪线句子断句

间 有 意 欲 起 而 乱 书 围 之 如 积 槁 枝。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 ) (2)妻子不觌( )

3.翻译文中划横线句子。

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乙两文中都写到主人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

5.从上文可看出甲乙两文的主人在性格上有什么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间 有 意 欲 起/而 乱 书 围 之/ 如 积 槁 枝

2.出名(著名)   妻子和儿女(子女)

3.(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信乎其似巢也

5.都热爱自己的陋室,品德高尚,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答到其中两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