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一一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一一范仲淹《苏幕遮》
1.解释加点的词。
(1)至若春和景明: (2)锦鳞游泳: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2)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3.清代邹谟祗《远志斋词衷》云:“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你是怎样理解“前段多入丽语”的?请简要赏析。
4.甲文和乙词同样写水天相接的开阔画面,但所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1.(1)日光 (2)美丽的鱼
2.(1)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边。
(2)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时才得以安睡。
3.“碧云、黄叶、绿波、翠烟”等物的色彩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图”。“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尽染夕阳霞光,交相辉映。总之上阕写景重在突出景物的色彩,可谓以“丽语”入词。
4.甲文:蕴含了作者面对湖光山色而无比欣喜、忘我和陶醉之情。乙词:蕴含了作者凄冷萧瑟的秋景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无聊和对家乡的无比思念之情。(意思到即可)
阅读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完成1—4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共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周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我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面句子中“朝”字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B.于是入朝见威王。
C.朝服衣冠。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此所请战胜于朝廷。
3.文中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4.文章塑造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一个人物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1.A 、B
2.(1)我有没有城北的徐公美丽; (2)这说明战胜他是胜于朝廷。
3.与前文提出的相对应,能委婉地规劝威王,能使意义更明确。
4.齐威王:是一位明君,能采纳他人的意见,能贤善任。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肃王与沈元用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皆偶
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不视,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欲矜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元用骇服。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取纸追书之( ) ②书毕( )
2.短文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沈元用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写 ②完毕
2 .刻画出沈元用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的性格特点。
3.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纵然有过人之处,仍要谦虚谨慎。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1—3题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连月不开( ) (2)把酒临风( )
(3)至若春和景明( ) (4)微斯人,吾谁与归( )
2. 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3. 作者在①②段中用了什么手法?为我们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开:放晴; 把;端着,拿着; 景:日光; 微:没有
2.①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②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对比;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隆中对》
亮躬耕陇庙,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1.解释加点字。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顾:
②凡三往,乃见。 凡: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信:
④将军既帝室之胄。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②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3.“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怎样的态度?
4.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5.文中写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话后,只说了一个“善”字,请你联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称描写一下刘备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1.拜访 总共 通“伸”,伸张 后代
2.(1)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2)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
3.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态度。
4.从曹操、孙权、荆州和益州的地理位置、民心所向及刘备的“思贤如渴”等方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5.示例:太精彩了!孔明真是神人啊!真乃天助我也!有了孔明,不愁我大业不成!
阅读有关唐雎的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注释]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②卒然:同“猝”,突然。
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以头抢地尔
2.解释加点的词
①休祲降于天( ) ②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 )
③臣未尝闻也 ( ) ④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 )
3.下面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人之憎我也
B.休祲降于天;人之有德于我也
C.秦王怫然怒;卒然见赵王
D.挺剑而起;长跪而谢曰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信陵君曰:“何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两文,按要求答题:
(1)文段甲,唐雎说“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句话的话外之意是什么?
(2)文段(甲)表现了唐雎 精神,而文段(乙)主要写唐雎忠告信陵君: 。话虽不多,却发人深省。
1.给加点的字注音。 qiāng
2.解释加点的词
①吉凶的征兆 ②这样 ③不曾 ④使……保存下来
3.B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酌情给分。
①这是平庸无能者的发怒,并不是有才能胆识的男子汉的发怒啊。
②信陵君问:“说的是什么事呢?”
5.(1)酌情给分。要杀掉秦王
(2)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切忌以恩人自居。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至3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
3.“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
1.这个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人)都感叹惋惜起来。
2.无人问津,世外桃源。
3.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至4题。
刘蓉
蓉①少时,读书于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②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③,径尺④,浸淫日广⑤。每履之,足若踬⑥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⑦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于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⑧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平⑨其故,则反窒⑩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11)。
【注释】①蓉:刘蓉,清代文学家。②弗(fú):不。③洼:凹陷的地方。④径尺直径一尺。⑤浸淫日广:逐渐地越来越大。浸淫:逐渐,渐进。⑥踬(zhì):被绊倒。⑦蹶(jué)然:跌倒的样子。⑧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⑨洼者若平:走凹地像走平地一样。⑩窒(zhì):阻碍。11慎始:一开始就慎重。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命童子取土平之(填平)B.坦然则既平矣(填平)
C.浸淫日广(一天天)D.顾而笑曰(回头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意思。
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
3.对上文的主旨理解得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治理天下先要从治理身边的小事做起。
B.凡事开头难,要十分重视事情的开始。
C.积习难改,做学问最重要的是慎重地对待开头。
D.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4.请联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1.B
2.一间房子都不能整治好,怎么能治理天下呢?
3.C
4.启示: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我们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附译文: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有一天刘蓉父亲来到屋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刘蓉不禁感慨道:“习惯影响人很深啊!脚踏在平地上,不能适应坑洼;但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战国策》是战国时 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后由西汉 编订诸国史料汇集成书。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 ②私我也( )
③今齐地方千里( ) ④面刺( )
3.由本文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怎样解释?
4.本文的标题该如何理解?
5.邹忌“入朝见威王”后是如何“讽”齐威王的?
6.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这不禁让我们深思:邹忌能够劝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7.邹忌的“讽谏”艺术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1.谋略之士 刘向
2.①长,这里指身高 ②偏爱 ③方圆 ④当面指责
3.门庭若市,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4.邹忌用巧妙设喻的方式委婉劝谏齐威王,齐威王从谏如流,从此积极采纳他人建议,实现了齐国大治。
5.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6.如果想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更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察纳雅言,从谏如流。
7.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要与人交流,使自己的见解被别人接受,达到交流的目的,如果我们能像邹忌那样注意方式方法,充分尊重被劝说者,生动形象地说理,由小见大,由浅入深,委婉表明自己看法,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阅读《季札挂剑》,回答问题。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史记·吴太伯世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季札之初使( ) ②岂以死倍吾心哉( )
2.“始吾心已许之”与前文何处形成照应?
3.李白在拜谒季子庙后,曾写下诗云:“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多少年来,季子的德行品节,一直是后人仰慕叹羡的典范,你从季子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4.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史记》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有家喻户晓的朝臣,有百战百胜的名将……,读后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结合以前所学,“博浪一击震天地,圯桥三进升云霞”说的是其中的哪一位?
1.①出使 ②违背
2.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3.不违背本心,不以外物的变化而失去本性;诚信守义。
4.张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