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1—5题。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选自《庄子·秋水》)

【乙】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①大隗(wěi)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涂:同“途”,路。④辞:谢绝。⑤奚:何,什么。

1.解释加点词。

(1)秋水至 (2)河伯始其面目

(3)黄帝将大隗乎具茨之山 (4)亦去其害马者而

2.断句

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3.翻译句子。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4.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5.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1.(1)按时              (2)旋转/掉转        (3)拜见,拜访         (4)停止

2.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3.(1)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准能比得上自己。(或听到道理很多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2)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4.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害群之马。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不足。(或:他们都善于反思。)

5.黄帝的做法让我们明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妄自尊大,要虚心向他人请教,要时常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乙译文: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真是奇怪啊,这位少年!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听了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过分、任其自然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阅读《木兰诗》选段,完成1-4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我东阁门,我西阁床,我战时袍.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下列词语。

(1)火( ) (2)著( )

(3)走( ) (4)帖( )

2.诗中演化出的成语是___________;解释此成语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画线的诗句。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文中的开、坐、脱、著等四个动词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1.伙伴 穿  跑 粘贴

2.扑朔迷离;形容事情(事物)错综复杂,难于分辨。

3.略

4.迫不及待、喜悦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州峨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qī):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河东人,_____代文学家。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悄怆幽( ) ②不可状( )

3.断句。

在 人 间 则 可 为 都 邑 之 胜 境 静 者 之 林 亭。

4.翻译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5.两文各写出了水,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略 

2.深;说出 

3.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4.①略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5.甲文:侧面描写;乙文:正面描写

阅读下列选文,然后回答1—6题。

【甲】小石潭记(节逸)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小石城山记(节选)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粱橇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有。

【注释】①径:一直。 ②少:稍稍。 ③垠:边界,尽头。 ④睥睨(bìnì):城垛子。

⑤梁橇(1ì):房屋的正梁。 ⑥堡坞:小城堡。 ⑦洞然:形容咚咚的水声。

⑧激越:高昂响亮。 ⑨箭:箭竹。 ⑩类:像。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澈: (2)斗: (3)甚: (4)诚:

2.下列加点的“以”字与“投以小石”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不疾也B.其境过清

C.卷石底出D.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2处)

无 土 壤 而 生 嘉 树 美 箭 益 奇 而 坚 其 疏 数 偃 仰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

5.概括【乙】文的内容。

6.【甲】【乙】同为游记散文,都是柳宗元贬至柳州所写,采用的相同的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_,抒发的相同情感是_____________。

1.(1)通“彻”透过;穿过

(2)像北斗七星一样

(3)非常;更加

(4)确实

2.D

3.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

4.(1)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2)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像门一样。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

5.记叙小石山城的地理方位及它的奇特的景色。

6.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抒发作者谪居生话的清寂苦闷、忧伤之情及不得志的悲愤。

【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千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头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一样。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把小石头丢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

好久才消失。人可以盘绕着登到出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认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阅读选文,完成1—4题。

[甲]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诸葛亮 言家事

初,亮自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①,随身衣食,仰于官,不别治生②,以长尺寸③。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一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调度:花费。②治生:谋生计。③尺寸:原指东西的长短,用以比喻钱物的多少。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臣本布衣(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仰于官( )

(4)亮自后主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3)及卒,如其所言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不 使 内 有 余 帛 外 有 赢 财 以 负 陛 下。

4.完成下面的问题

(1)[甲]文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一成语是_______________

(2)由[乙]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3)[乙]文和我们学过的《出师表》都洋溢着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1)平民百姓  (2)低微鄙陋  (3)全,都 (4)给皇帝上奏章

2.(1)皇帝三次草庐中来看我,询问当代的大事。  (2)成都有桑树八百株,有不很肥沃的田地十五顷,儿子兄弟的吃穿,都自有盈余。  (3)等到诸葛亮时,情况果然如他说的一样。

3.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4.(1)三顾茅庐或临危受命  (2)清正廉洁  (3)忠贞为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俨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予作文以记之

C.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至其家

D.向所志 未果,病终

2.翻译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武陵渔人辞别桃源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C

2.田间小路互相通达,(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见。

3.不希望外界的人进入桃源,破坏他们原本宁静、自由、和谐、幸福的生活。

或不希望被外界更多的人知道,进入桃源,使他们回到从前那种有着沉重赋税、徭役,甚至战乱的生活。(意思对即可)

下面是《吕氏春秋·先己》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①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⑦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注释】①与:给予 ②康庄:宽阔平坦的大道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耻:___________顾:_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与临乎渊谷者 盖余勤且艰若此。

B.能跳越此 乃记之

C.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真不知马也。

D.不然怯 今宫室之美为之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必跳而越焉

②其怯者犹未能也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1)以……为耻;认为…是耻辱;把……当作耻辱;耻于。

顾:回头(看)

(2)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3)B

(4)①一定跳起来并且越过(深谷)去了。

②其中胆小的人仍然不能(跳起来越过去)。

(5)本文认为人没有勇和怯之分。关键是情势驱使他罢了。用原文“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回答也可。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题。

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子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砍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黥袍敝衣处其间,略无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子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宣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来尝稍降辞色

(2)烨然若神人:

2.翻译句子。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结会选文,说说作者最终学业有成的理由。(用四字词语概括)

乙文:①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②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蟫(书中蠡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黄生借书说》节选

4.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子孙弃者无论焉:

(2)姑异日观: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6.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甲乙两文虽说着眼点不同,但两篇文章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8.概括选文乙中②段的内容。

1.(1)言辞与神色。这里指温和的言语和态度。(2)光彩鲜明的样子。

2.抄完后,赶快跑着送还,不敢稍稍超过期限。(“走”字译不出扣1分).

3.勤奋学习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答出两点即可)  

4.(1)不必说。(2)等待,等到。

5.(1)不是只有读书是这样,世间万物都是这样的道理。  (2)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6.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秘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鼓励后辈勤奋学习,不虚度年华。

8.叙述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并发表了感慨:珍惜时间,勤奋读书

【参考译文】: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挚抚再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之怠。录毕,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遭。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令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子固不幸而遇张?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段选文的主要内容。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借于藏书之家___________ 送之___________

其欣悦___________ 往借不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4.请为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知 幸 与 不 幸 则 其 读 书 也 必 专 而 其 归 书 也 必 速

5.下面关于“以”字的用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以译为“来”。)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同“是”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或“拿”。)

C.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翻译)

6.古代有许多名人都是在“无书读,求师难,生活苦”的情况下学习成功的,你认为他们的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1.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2.借     跑    等    给

3.(1)有时遇到他的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辩说。

(2)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4.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5.C   

6.略   

译文: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以至白色的蠢虫和灰色的蜘蛛丝,时常沾满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阅读选文,完成1—3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请说出选文中加点的词语所指的内容。

(1)进________(2)退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分析正确的是( )

A.在当时社会,作者这种“忧乐观”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

B.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提挈全文主旨,这句名言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C.作者这种封建士大夫的“忧乐观”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不值得称道。

1.(1)居庙堂之高   (2)处江湖之远

2.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

3.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