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苟: (2)由是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概括选文划线部分的内容。
1.(1)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2)由于这个原因
2.不是只有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用比喻的方法,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下面是《文天祥传》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而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样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为书招张世杰 书:书信
B.乃书《过零丁洋》 书:写
C.天祥泫然而涕 涕:流泪
D.南乡拜而死 乡:乡村、村落。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②天祥临刑殊从容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
(4)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样的名言,诠释了“舍生取义”的内涵。文天祥就是这方面的代表。选文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分别是哪句?
(1)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①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那样行吗 ②文天祥临刑的时候很从容
(3)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
(4)①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译文:
文天祥押到潮阳,见到张弘范(降将),张弘范的手下让文天祥下跪。文天祥不跪!张弘范就像招待客人一样对待文天祥!张弘范押文天祥到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那样行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就写了《过零丁洋》一诗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诗最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崖山被攻陷后,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你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潸然泪下“国家灭亡
不能拯救,作为臣子死有余辜,怎么敢有不二之心来逃脱死亡呢”。张弘范派人押送文天祥到京城,文天样在路上,八天不吃饭,但是没有饿死,于是就停止了__,到了燕京,招待文天祥的人招待的很周到,文天祥不睡觉,整夜就坐在那里。于是把文天祥转交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起来,……文天祥临刑的时候很从容,对看守他的士兵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朝南方跪拜而死!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1—5题。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选自《庄子·秋水》)
【乙】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途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④。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⑤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①大隗(wěi)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涂:同“途”,路。④辞:谢绝。⑤奚:何,什么。
1.解释加点词。
(1)秋水时至 (2)河伯始旋其面目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4)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2.断句
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3.翻译句子。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4.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5.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1.(1)按时 (2)旋转/掉转 (3)拜见,拜访 (4)停止
2.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3.(1)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准能比得上自己。(或听到道理很多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2)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4.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害群之马。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不足。(或:他们都善于反思。)
5.黄帝的做法让我们明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妄自尊大,要虚心向他人请教,要时常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乙译文: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真是奇怪啊,这位少年!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听了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过分、任其自然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阅读《木兰诗》选段,完成1-4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下列词语。
(1)火( ) (2)著( )
(3)走( ) (4)帖( )
2.诗中演化出的成语是___________;解释此成语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画线的诗句。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文中的开、坐、脱、著等四个动词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1.伙伴 穿 跑 粘贴
2.扑朔迷离;形容事情(事物)错综复杂,难于分辨。
3.略
4.迫不及待、喜悦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州①峨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qī):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河东人,_____代文学家。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悄怆幽邃( ) ②不可名状( )
3.断句。
在 人 间 则 可 为 都 邑 之 胜 境 静 者 之 林 亭。
4.翻译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5.两文各写出了水,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略
2.深;说出
3.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4.①略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5.甲文:侧面描写;乙文:正面描写
阅读下列选文,然后回答1—6题。
【甲】小石潭记(节逸)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小石城山记(节选)
自西山道口径①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②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③。其上为睥睨④,粱橇⑤之形;其旁出堡坞⑥,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⑦有水声,其响之激越⑧,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⑨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⑩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注释】①径:一直。 ②少:稍稍。 ③垠:边界,尽头。 ④睥睨(bìnì):城垛子。
⑤梁橇(1ì):房屋的正梁。 ⑥堡坞:小城堡。 ⑦洞然:形容咚咚的水声。
⑧激越:高昂响亮。 ⑨箭:箭竹。 ⑩类:像。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澈: (2)斗: (3)甚: (4)诚:
2.下列加点的“以”字与“投以小石”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以其境过清
C.卷石底以出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2处)
无 土 壤 而 生 嘉 树 美 箭 益 奇 而 坚 其 疏 数 偃 仰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
5.概括【乙】文的内容。
6.【甲】【乙】同为游记散文,都是柳宗元贬至柳州所写,采用的相同的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_,抒发的相同情感是_____________。
1.(1)通“彻”透过;穿过
(2)像北斗七星一样
(3)非常;更加
(4)确实
2.D
3.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
4.(1)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2)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像门一样。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
5.记叙小石山城的地理方位及它的奇特的景色。
6.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抒发作者谪居生话的清寂苦闷、忧伤之情及不得志的悲愤。
【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千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头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一样。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把小石头丢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
好久才消失。人可以盘绕着登到出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认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阅读选文,完成1—4题。
[甲]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诸葛亮 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①,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②,以长尺寸③。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一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调度:花费。②治生:谋生计。③尺寸:原指东西的长短,用以比喻钱物的多少。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臣本布衣(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悉仰于官( )
(4)亮自表后主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3)及卒,如其所言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不 使 内 有 余 帛 外 有 赢 财 以 负 陛 下。
4.完成下面的问题
(1)[甲]文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一成语是_______________
(2)由[乙]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3)[乙]文和我们学过的《出师表》都洋溢着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1)平民百姓 (2)低微鄙陋 (3)全,都 (4)给皇帝上奏章
2.(1)皇帝三次到草庐中来看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 (2)成都有桑树八百株,有不很肥沃的田地十五顷,儿子兄弟的吃穿,都自有盈余。 (3)等到诸葛亮死时,情况果然如他说的一样。
3.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4.(1)三顾茅庐或临危受命 (2)清正廉洁 (3)忠贞为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2.翻译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武陵渔人辞别桃源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C
2.田间小路互相通达,(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见。
3.不希望外界的人进入桃源,破坏他们原本宁静、自由、和谐、幸福的生活。
或不希望被外界更多的人知道,进入桃源,使他们回到从前那种有着沉重赋税、徭役,甚至战乱的生活。(意思对即可)
下面是《吕氏春秋·先己》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①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⑦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注释】①与:给予 ②康庄:宽阔平坦的大道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耻:___________顾:_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与之临乎渊谷者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B.能跳而越此 乃记之而去
C.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其真不知马也。
D.不然为怯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必跳而越焉
②其怯者犹未能也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1)以……为耻;认为…是耻辱;把……当作耻辱;耻于。
顾:回头(看)
(2)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3)B
(4)①一定跳起来并且越过(深谷)去了。
②其中胆小的人仍然不能(跳起来越过去)。
(5)本文认为人没有勇和怯之分。关键是情势驱使他罢了。用原文“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回答也可。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题。
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子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砍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黥袍敝衣处其间,略无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子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宣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来尝稍降辞色:
(2)烨然若神人:
2.翻译句子。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结会选文,说说作者最终学业有成的理由。(用四字词语概括)
乙文:①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②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蟫(书中蠡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黄生借书说》节选
4.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子孙弃者无论焉:
(2)姑俟异日观: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6.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甲乙两文虽说着眼点不同,但两篇文章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8.概括选文乙中②段的内容。
1.(1)言辞与神色。这里指温和的言语和态度。(2)光彩鲜明的样子。
2.抄完后,赶快跑着送还,不敢稍稍超过期限。(“走”字译不出扣1分).
3.勤奋学习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答出两点即可)
4.(1)不必说。(2)等待,等到。
5.(1)不是只有读书是这样,世间万物都是这样的道理。 (2)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6.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秘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鼓励后辈勤奋学习,不虚度年华。
8.叙述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并发表了感慨:珍惜时间,勤奋读书
【参考译文】: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挚抚再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