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1~3题。

大将军邓骘闻杨震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粥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琢郡太守,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四荆州刺史: (2)茂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3、选文可见杨震最突出的美德是什么?

1、(1)晋升或调动官职

(2)举:推举、选拔

2、上天知道,神灵知道,我知道,你知道,哪里说没有人知道呢!(“子”译错,扣分)

3、清正廉洁、无私自律(口语不给分)

下面是《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的两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予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注释】①市租:买卖货物的税款(指收税权)。②泽覆三族:愚泽遍布父族、母族、妻族。③十总之布:一种质地较粗的布。总丝八十根。④书社五百封:书写了五百里的土地人口分封。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使者: ②一之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②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昔 吾 先 君 桓 公 以 书 杜 五 百 封 管 仲 不 辞 而 受 子 辞 之 何 也?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二段的内容。

(5)“婴之家不贫”的一番表白从三个方面反映了晏子的施政原则,不但表现了晏子廉洁刚正、一尘不染的操守,而且从侧面突出其爱民如子、思贤若渴及为君竭忠尽智的高尚品格。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什么?

(1)①通“返”,返回,回去。②古代的一种食器。

(2)①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第一个“君”为君主;第二个“君”为动词统治、管理之意,译错扣1分)  ③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君”译错,扣1分。

(3)昔 吾 先 君 桓 公 以 书 杜 五 百 封 管 仲∕不 辞 而 受∕子 辞 之 何 也?

(4)写晏子面对齐景公的亲自劝说,不为所动,坚辞“千金”。

(5)忠臣、仁人、智者或忍、仁、智。

【参考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已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踢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优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苟: (2)由是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概括选文划线部分的内容。

1.(1)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2)由于这个原因

2.不是只有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用比喻的方法,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下面是《文天祥传》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而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样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拜而死。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为招张世杰 :书信

B.乃《过零丁洋》 :写

C.天祥泫然而 :流泪

D.南拜而死 :乡村、村落。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②天祥临刑殊从容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

(4)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样的名言,诠释了“舍生取义”的内涵。文天祥就是这方面的代表。选文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分别是哪句?

(1)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①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那样行吗  ②文天祥临刑的时候很从容

(3)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

(4)①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译文:

文天祥押到潮阳,见到张弘范(降将),张弘范的手下让文天祥下跪。文天祥不跪!张弘范就像招待客人一样对待文天祥!张弘范押文天祥到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那样行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就写了《过零丁洋》一诗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诗最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崖山被攻陷后,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你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潸然泪下“国家灭亡

    不能拯救,作为臣子死有余辜,怎么敢有不二之心来逃脱死亡呢”。张弘范派人押送文天祥到京城,文天样在路上,八天不吃饭,但是没有饿死,于是就停止了__,到了燕京,招待文天祥的人招待的很周到,文天祥不睡觉,整夜就坐在那里。于是把文天祥转交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起来,……文天祥临刑的时候很从容,对看守他的士兵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朝南方跪拜而死!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1—5题。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选自《庄子·秋水》)

【乙】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①大隗(wěi)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涂:同“途”,路。④辞:谢绝。⑤奚:何,什么。

1.解释加点词。

(1)秋水至 (2)河伯始其面目

(3)黄帝将大隗乎具茨之山 (4)亦去其害马者而

2.断句

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3.翻译句子。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4.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5.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1.(1)按时              (2)旋转/掉转        (3)拜见,拜访         (4)停止

2.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3.(1)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准能比得上自己。(或听到道理很多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2)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4.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害群之马。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不足。(或:他们都善于反思。)

5.黄帝的做法让我们明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妄自尊大,要虚心向他人请教,要时常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乙译文: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真是奇怪啊,这位少年!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听了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过分、任其自然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阅读《木兰诗》选段,完成1-4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我东阁门,我西阁床,我战时袍.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下列词语。

(1)火( ) (2)著( )

(3)走( ) (4)帖( )

2.诗中演化出的成语是___________;解释此成语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画线的诗句。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文中的开、坐、脱、著等四个动词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1.伙伴 穿  跑 粘贴

2.扑朔迷离;形容事情(事物)错综复杂,难于分辨。

3.略

4.迫不及待、喜悦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州峨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qī):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河东人,_____代文学家。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悄怆幽( ) ②不可状( )

3.断句。

在 人 间 则 可 为 都 邑 之 胜 境 静 者 之 林 亭。

4.翻译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5.两文各写出了水,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略 

2.深;说出 

3.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4.①略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5.甲文:侧面描写;乙文:正面描写

阅读下列选文,然后回答1—6题。

【甲】小石潭记(节逸)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小石城山记(节选)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粱橇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有。

【注释】①径:一直。 ②少:稍稍。 ③垠:边界,尽头。 ④睥睨(bìnì):城垛子。

⑤梁橇(1ì):房屋的正梁。 ⑥堡坞:小城堡。 ⑦洞然:形容咚咚的水声。

⑧激越:高昂响亮。 ⑨箭:箭竹。 ⑩类:像。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澈: (2)斗: (3)甚: (4)诚:

2.下列加点的“以”字与“投以小石”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不疾也B.其境过清

C.卷石底出D.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2处)

无 土 壤 而 生 嘉 树 美 箭 益 奇 而 坚 其 疏 数 偃 仰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

5.概括【乙】文的内容。

6.【甲】【乙】同为游记散文,都是柳宗元贬至柳州所写,采用的相同的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_,抒发的相同情感是_____________。

1.(1)通“彻”透过;穿过

(2)像北斗七星一样

(3)非常;更加

(4)确实

2.D

3.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

4.(1)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2)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像门一样。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

5.记叙小石山城的地理方位及它的奇特的景色。

6.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抒发作者谪居生话的清寂苦闷、忧伤之情及不得志的悲愤。

【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千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头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一样。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把小石头丢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

好久才消失。人可以盘绕着登到出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认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阅读选文,完成1—4题。

[甲]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诸葛亮 言家事

初,亮自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①,随身衣食,仰于官,不别治生②,以长尺寸③。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一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调度:花费。②治生:谋生计。③尺寸:原指东西的长短,用以比喻钱物的多少。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臣本布衣(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仰于官( )

(4)亮自后主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3)及卒,如其所言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不 使 内 有 余 帛 外 有 赢 财 以 负 陛 下。

4.完成下面的问题

(1)[甲]文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一成语是_______________

(2)由[乙]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3)[乙]文和我们学过的《出师表》都洋溢着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1)平民百姓  (2)低微鄙陋  (3)全,都 (4)给皇帝上奏章

2.(1)皇帝三次草庐中来看我,询问当代的大事。  (2)成都有桑树八百株,有不很肥沃的田地十五顷,儿子兄弟的吃穿,都自有盈余。  (3)等到诸葛亮时,情况果然如他说的一样。

3.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4.(1)三顾茅庐或临危受命  (2)清正廉洁  (3)忠贞为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俨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予作文以记之

C.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至其家

D.向所志 未果,病终

2.翻译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武陵渔人辞别桃源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C

2.田间小路互相通达,(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见。

3.不希望外界的人进入桃源,破坏他们原本宁静、自由、和谐、幸福的生活。

或不希望被外界更多的人知道,进入桃源,使他们回到从前那种有着沉重赋税、徭役,甚至战乱的生活。(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