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
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伤仲永》)
1.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余闻之/也久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D.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世隶耕 ( ) (2)即书诗四句 ( )
(3)父异焉 ( ) (4)称前时之闻 ( )
3.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4.后天的学习很重要。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
答:
1.D本题是对学生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考查,腻乎较容易的题目。在四个备选答案中:A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其涛/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余闻之也,久”,C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即/书涛四句,并/自为其名”,D项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故正确答案选D)项。
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先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然后,结食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具体的语境加以分析,就能够进行正确划分。
2.(1)属于(2)书写 (3)感到诧异(认为奇怪) (4)相当
3.(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水题诗。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简述这个故事即可。如:自小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
参考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朝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乙】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②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③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④,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⑤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⑥,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注释】①薛:靖郭君的封地。②谒(yè):引宾客进见。③言:字。如七言诗就是每句七字的诗。④亡:同“无”。⑤荡:放肆、任性。⑥阴:同“荫”,荫庇。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 ) (2)益一言,臣请烹益(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皆以美于徐公:
(2)臣请三言而已矣:
3.“正之蔽甚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答:
4.前人在评论乙文时对“海大鱼”三字连连称“妙”,通读全交,你认为妙在何处?
答:
5.两文都讲劝谏术,简要说明甲文的邹忌与墨变;的“客”在劝谏方法上有何不同?
答:
1.(1)土地方圆 (2)增加,增添
2.(1)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请允许我只讲三个字
3.由于“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导致王身边的人对王从不讲真话。
4.(1)造成悬念,使靖郭君对客所讲内容产生了兴趣。(2)打破了进谏的限制。
5.邹忌是从生活中的事例,推己及人去进谏;客是通过打比方讲后果的方式去进谏。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1—6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②,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③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注释]①谏议:官名。 ②贵臣:朝廷重臣。 ③贾人:商人。
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 称:扬名
B.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子
C.蹄啮伤人多矣 蹄:用蹄子踢
D.而偿其直 直:通“值”,价钱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同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虽有千里之能 时人称陈谏波有古仁之风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家中左右尚石能制
D.安求其罐千里也 贾人安能蓄之
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一 日 诫 议 入 厩 不 见 是 马 因 诘 仆
4.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贾人矣。
5.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2、3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B.[甲]文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巧妙而又准确地将人才比作了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了食马者。
C.在[甲]文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不仅仅是人才,更缺乏发现人才的人,因此,作者批评的矛头也指向了“不知马”的统治者。
D.[乙]文中“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的原因是他没有“移祸于人”,而是“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
6.[乙]文中陈谏议对儿子陈尧咨进行训诫的话,也可以换成孔子关于“恕”的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A
3、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
4、
(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或: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去喂养它。
(2)“那(匹)马为什么不见了呢?”仆人告诉他说(那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
5、C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然后知生于优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列举六位历史名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请你结合全文谈你的理解。
1、(1)过:犯过失,犯过错;(2)匹敌,力量相当。
2、这样以后才知道(明白)忧患困顿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3、举例:这些历史圣君贤臣都超于卑贱终成就伟业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得出“古往今来,成大业、受大任的人,起先都要历经肉体和精神的多方磨练,增长才干的结论,进而证明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下面是《史记·管晏列传》中的两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管叔终善遇之, 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①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台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②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③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释】①进:推荐,推举。②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他和管仲—起侍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他不屈而死。③多:赞美。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吾尝三战三走:
②鲍叔终善遇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②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4)选文着重记叙了“管鲍之变”这一千古轶事,让我们认识了鲍叔牙这个有高风亮节的历史名人。请你简要谈谈你最敬佩鲍叔牙哪一点?为什么?
(1)①逃跑②对待,礼遇
( 2)①(管仲)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②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4)答案示例:我最敬佩鲍叔牙心底无私的博大胸襟。自古就有“同行要倾”。“一山难存二虎”之说,功成名就是古往今来那些官宦仕子梦寐以求的理想。可鲍叔牙却心甘情愿作陪衬、做绿叶,成就了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伟业,成就了管仲名相之威名,这种胸怀令人敬佩,受后人景仰。(只要能明确指出美德中的一点,又能言之成理,通顺流畅,即可)
[译文]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变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当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困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人,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1~3题。
大将军邓骘闻杨震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粥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琢郡太守,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四迁荆州刺史: (2)举茂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3、选文可见杨震最突出的美德是什么?
1、(1)晋升或调动官职
(2)举:推举、选拔
2、上天知道,神灵知道,我知道,你知道,哪里说没有人知道呢!(“子”译错,扣分)
3、清正廉洁、无私自律(口语不给分)
下面是《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的两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予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①,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②,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③,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④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注释】①市租:买卖货物的税款(指收税权)。②泽覆三族:愚泽遍布父族、母族、妻族。③十总之布:一种质地较粗的布。总丝八十根。④书社五百封:书写了五百里的土地人口分封。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使者反: ②一豆之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②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昔 吾 先 君 桓 公 以 书 杜 五 百 封 管 仲 不 辞 而 受 子 辞 之 何 也?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二段的内容。
(5)“婴之家不贫”的一番表白从三个方面反映了晏子的施政原则,不但表现了晏子廉洁刚正、一尘不染的操守,而且从侧面突出其爱民如子、思贤若渴及为君竭忠尽智的高尚品格。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什么?
(1)①通“返”,返回,回去。②古代的一种食器。
(2)①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第一个“君”为君主;第二个“君”为动词统治、管理之意,译错扣1分) ③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君”译错,扣1分。
(3)昔 吾 先 君 桓 公 以 书 杜 五 百 封 管 仲∕不 辞 而 受∕子 辞 之 何 也?
(4)写晏子面对齐景公的亲自劝说,不为所动,坚辞“千金”。
(5)忠臣、仁人、智者或忍、仁、智。
【参考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已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踢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优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苟: (2)由是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概括选文划线部分的内容。
1.(1)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2)由于这个原因
2.不是只有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用比喻的方法,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下面是《文天祥传》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而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样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为书招张世杰 书:书信
B.乃书《过零丁洋》 书:写
C.天祥泫然而涕 涕:流泪
D.南乡拜而死 乡:乡村、村落。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②天祥临刑殊从容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
(4)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样的名言,诠释了“舍生取义”的内涵。文天祥就是这方面的代表。选文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分别是哪句?
(1)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①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那样行吗 ②文天祥临刑的时候很从容
(3)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
(4)①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译文:
文天祥押到潮阳,见到张弘范(降将),张弘范的手下让文天祥下跪。文天祥不跪!张弘范就像招待客人一样对待文天祥!张弘范押文天祥到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那样行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就写了《过零丁洋》一诗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诗最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崖山被攻陷后,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你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潸然泪下“国家灭亡
不能拯救,作为臣子死有余辜,怎么敢有不二之心来逃脱死亡呢”。张弘范派人押送文天祥到京城,文天样在路上,八天不吃饭,但是没有饿死,于是就停止了__,到了燕京,招待文天祥的人招待的很周到,文天祥不睡觉,整夜就坐在那里。于是把文天祥转交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起来,……文天祥临刑的时候很从容,对看守他的士兵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朝南方跪拜而死!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1—5题。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选自《庄子·秋水》)
【乙】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途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④。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⑤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①大隗(wěi)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涂:同“途”,路。④辞:谢绝。⑤奚:何,什么。
1.解释加点词。
(1)秋水时至 (2)河伯始旋其面目
(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4)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2.断句
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3.翻译句子。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4.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
5.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1.(1)按时 (2)旋转/掉转 (3)拜见,拜访 (4)停止
2.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3.(1)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准能比得上自己。(或听到道理很多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2)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或治理天下,和牧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4.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害群之马。共同点:他们都通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不足。(或:他们都善于反思。)
5.黄帝的做法让我们明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妄自尊大,要虚心向他人请教,要时常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乙译文: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真是奇怪啊,这位少年!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听了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过分、任其自然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