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题。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至夜怀金十斤以震/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B.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故旧长者或欲为开产业

C.当郡/送杜少甫任蜀州

D.四荆州刺史/客骚人,多会于此

2.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3.你对杨震不为子孙置办产业的做法是怎样看待的?

1.A

2.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

3.与其给子孙留下财产,不如留下好名声,让后代做清官,是对他们最大的馈赠。(可结合现实生活谈看法。)

下面是《吕氏春秋·去私》中的一段文字,读后回答问题。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注释:①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②解狐,人名。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间不避仇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晋 平 公 问 于 祁 黄 羊 曰 南 阳 无 令 其 谁 可 而 为 之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②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4)概括第②段的内容。

(1)一会儿(或不久)            举荐。

(2)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3)①你是问谁可以当县令,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②(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点拨:词语解释要据上下文思考,译文中重点词语要翻译出来。)

(4)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内不回避亲生儿子。

(译文:晋平公在位时,一次,南阳县缺少个县令。于是,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这个职务合适。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听了很惊讶,说:“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仇人呢?”祁黄羊答道:“您是问我谁担任县令这一职务合适,并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于是,平公派解狐去任职。果然不出祁黄羊所料,解狐任职后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南阳民众的拥护。不久,朝廷需要增加一位军中尉,于是平公又请祁黄羊推荐。祁黄羊说:“祁午合适。”平公不禁问道:“祁午是你的儿子,难道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坦然答道:“您是要我推荐军中尉的合适人选,而没有问我儿子是谁。”平公接受了这个建议,派祁午担任军中尉的职务。结果祁午不负所望,干得也非常出色。孔子听了以后,感慨道:“太好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

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伤仲永》)

1.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余闻之/也久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D.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世耕 ( ) (2)即诗四句 ( )

(3)父焉 ( ) (4)前时之闻 ( )

3.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4.后天的学习很重要。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

答:

1.D本题是对学生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考查,腻乎较容易的题目。在四个备选答案中:A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其涛/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余闻之也,久”,C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即/书涛四句,并/自为其名”,D项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故正确答案选D)项。

   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先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然后,结食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具体的语境加以分析,就能够进行正确划分。

2.(1)属于(2)书写  (3)感到诧异(认为奇怪)  (4)相当

3.(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水题诗。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简述这个故事即可。如:自小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

参考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朝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乙】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注释】①薛:靖郭君的封地。②谒(yè):引宾客进见。③言:字。如七言诗就是每句七字的诗。④亡:同“无”。⑤荡:放肆、任性。⑥阴:同“荫”,荫庇。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 ) (2)一言,臣请烹益(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皆以美于徐公:

(2)臣请三言而已矣:

3.“正之蔽甚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答:

4.前人在评论乙文时对“海大鱼”三字连连称“妙”,通读全交,你认为妙在何处?

答:

5.两文都讲劝谏术,简要说明甲文的邹忌与墨变;的“客”在劝谏方法上有何不同?

答:

1.(1)土地方圆          (2)增加,增添

2.(1)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请允许我只讲三个字

3.由于“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导致王身边的人对王从不讲真话。

4.(1)造成悬念,使靖郭君对客所讲内容产生了兴趣。(2)打破了进谏的限制。

5.邹忌是从生活中的事例,推己及人去进谏;客是通过打比方讲后果的方式去进谏。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1—6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注释]①谏议:官名。 ②贵臣:朝廷重臣。 ③贾人:商人。

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也 称:扬名

B.之不以其道 策:鞭子

C.啮伤人多矣 蹄:用蹄子踢

D.而偿其 直:通“值”,价钱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同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

B.虽有千里能 时人称陈谏波有古仁

C.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家中左右石能制

D.求其罐千里也 贾人能蓄之

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一 日 诫 议 入 厩 不 见 是 马 因 诘 仆

4.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贾人矣。

5.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2、3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B.[甲]文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巧妙而又准确地将人才比作了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了食马者。

C.在[甲]文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不仅仅是人才,更缺乏发现人才的人,因此,作者批评的矛头也指向了“不知马”的统治者。

D.[乙]文中“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的原因是他没有“移祸于人”,而是“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

6.[乙]文中陈谏议对儿子陈尧咨进行训诫的话,也可以换成孔子关于“恕”的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A

3、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

4、

(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或: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去喂养它。

(2)“那(匹)马为什么不见了呢?”仆人告诉他说(那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

5、C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然后知生于优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列举六位历史名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请你结合全文谈你的理解。

1、(1)过:犯过失,犯过错;(2)匹敌,力量相当。

2、这样以后才知道(明白)忧患困顿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3、举例:这些历史圣君贤臣都超于卑贱终成就伟业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得出“古往今来,成大业、受大任的人,起先都要历经肉体和精神的多方磨练,增长才干的结论,进而证明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下面是《史记·管晏列传》中的两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管叔终善遇之, 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台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释】①进:推荐,推举。②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他和管仲—起侍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他不屈而死。③多:赞美。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吾尝三战三

②鲍叔终善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②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4)选文着重记叙了“管鲍之变”这一千古轶事,让我们认识了鲍叔牙这个有高风亮节的历史名人。请你简要谈谈你最敬佩鲍叔牙哪一点?为什么?

(1)①逃跑②对待,礼遇

( 2)①(管仲)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②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4)答案示例:我最敬佩鲍叔牙心底无私的博大胸襟。自古就有“同行要倾”。“一山难存二虎”之说,功成名就是古往今来那些官宦仕子梦寐以求的理想。可鲍叔牙却心甘情愿作陪衬、做绿叶,成就了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伟业,成就了管仲名相之威名,这种胸怀令人敬佩,受后人景仰。(只要能明确指出美德中的一点,又能言之成理,通顺流畅,即可)

[译文]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变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当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困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人,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1~3题。

大将军邓骘闻杨震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粥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琢郡太守,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四荆州刺史: (2)茂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3、选文可见杨震最突出的美德是什么?

1、(1)晋升或调动官职

(2)举:推举、选拔

2、上天知道,神灵知道,我知道,你知道,哪里说没有人知道呢!(“子”译错,扣分)

3、清正廉洁、无私自律(口语不给分)

下面是《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的两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予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注释】①市租:买卖货物的税款(指收税权)。②泽覆三族:愚泽遍布父族、母族、妻族。③十总之布:一种质地较粗的布。总丝八十根。④书社五百封:书写了五百里的土地人口分封。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使者: ②一之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②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昔 吾 先 君 桓 公 以 书 杜 五 百 封 管 仲 不 辞 而 受 子 辞 之 何 也?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二段的内容。

(5)“婴之家不贫”的一番表白从三个方面反映了晏子的施政原则,不但表现了晏子廉洁刚正、一尘不染的操守,而且从侧面突出其爱民如子、思贤若渴及为君竭忠尽智的高尚品格。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什么?

(1)①通“返”,返回,回去。②古代的一种食器。

(2)①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第一个“君”为君主;第二个“君”为动词统治、管理之意,译错扣1分)  ③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君”译错,扣1分。

(3)昔 吾 先 君 桓 公 以 书 杜 五 百 封 管 仲∕不 辞 而 受∕子 辞 之 何 也?

(4)写晏子面对齐景公的亲自劝说,不为所动,坚辞“千金”。

(5)忠臣、仁人、智者或忍、仁、智。

【参考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已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踢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优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苟: (2)由是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概括选文划线部分的内容。

1.(1)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2)由于这个原因

2.不是只有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用比喻的方法,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