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选文,完成1-3题。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到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薄暮冥冥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读①②两段,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填写下表。
第①段 | 第②段 | |
景色特点 | ||
观者心情 |
1.(1)迫近 (2)朝廷
2.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淫雨霏霏 连月不开 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 春和景明 其喜洋洋者矣(或“心旷神怡”)
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神童
饶州①自元丰②末,朱天锡以神童③得官,俚俗④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④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⑥,以竹篮坐之木杪⑦,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⑧,然儿非其质,苦之至死者盖⑨多也。
【注释】①饶州:古代州名。今江西波阳一带。②元丰:宋刘神年号(1078—1085)。③神童:指应神童试。宋代科举考试有神童科,赴考者称应神童试。④俚俗:世俗之人。⑤粗:大致。⑥《五经》:儒家五部经典著作,指《诗》《书》《礼》《易》《春秋》。
⑦木杪(miǎo):树梢。⑧神童:这里指聪明绝顶的儿童。⑨盖:大概。
(1)用“/“断句。(断两处)
教 者 预 为 价 终 一 经 偿 钱 若 干 昼 夜 苦 之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朱天锡以神童得官
②“然儿非其质”中“质”的注解应选择的一项是( )
A.抵押,人质B.本质,实体
C.询问,对质D.质地,资质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
②苦之至死者盖多也。
(4)纵观全文,文中哪两句话直接指明了造成小儿“苦之至死者盖多也”的原因?
① ②
(5)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
(2)①获得,得到 ②D
(3)①让孩子坐在竹篮子里挂在树梢上,隔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络(以使他们能够一心读经)。
②饶州的许多孩子因为不具备神童的料性而被活活逼死。
(4)①俚俗争慕之 ②昼夜苦之
(5)如:对孩子进行教育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要因材施教,不可揠苗助长等。
译文: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有位神童,叫朱无赐,囚从小就能熟读经书而做了官。于是,当地所有有孩子的人家全都逼着家里的小“神童”熟读《五经》。但孩子生性好玩,不肯好好背记。父母们把这些神童一个个都放进竹篮,吊上树梢,使其玩耍不成。不少家长还请来家教,孩子背完一经,先生就能得到孩子父母的若干铜钿,作为酬劳和奖励。结果,饶州的许多孩子因为不具备神童的料性而被活活逼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题。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C.当之郡/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D.四迁荆州刺史/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2.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3.你对杨震不为子孙置办产业的做法是怎样看待的?
1.A
2.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
3.与其给子孙留下财产,不如留下好名声,让后代做清官,是对他们最大的馈赠。(可结合现实生活谈看法。)
下面是《吕氏春秋·去私》中的一段文字,读后回答问题。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②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注释:①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②解狐,人名。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居有间 外举不避仇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晋 平 公 问 于 祁 黄 羊 曰 南 阳 无 令 其 谁 可 而 为 之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②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4)概括第②段的内容。
(1)一会儿(或不久) 举荐。
(2)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3)①你是问谁可以当县令,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②(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点拨:词语解释要据上下文思考,译文中重点词语要翻译出来。)
(4)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内不回避亲生儿子。
(译文:晋平公在位时,一次,南阳县缺少个县令。于是,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这个职务合适。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听了很惊讶,说:“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仇人呢?”祁黄羊答道:“您是问我谁担任县令这一职务合适,并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于是,平公派解狐去任职。果然不出祁黄羊所料,解狐任职后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南阳民众的拥护。不久,朝廷需要增加一位军中尉,于是平公又请祁黄羊推荐。祁黄羊说:“祁午合适。”平公不禁问道:“祁午是你的儿子,难道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坦然答道:“您是要我推荐军中尉的合适人选,而没有问我儿子是谁。”平公接受了这个建议,派祁午担任军中尉的职务。结果祁午不负所望,干得也非常出色。孔子听了以后,感慨道:“太好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
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伤仲永》)
1.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余闻之/也久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D.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世隶耕 ( ) (2)即书诗四句 ( )
(3)父异焉 ( ) (4)称前时之闻 ( )
3.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4.后天的学习很重要。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
答:
1.D本题是对学生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考查,腻乎较容易的题目。在四个备选答案中:A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其涛/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余闻之也,久”,C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即/书涛四句,并/自为其名”,D项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故正确答案选D)项。
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先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然后,结食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具体的语境加以分析,就能够进行正确划分。
2.(1)属于(2)书写 (3)感到诧异(认为奇怪) (4)相当
3.(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水题诗。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简述这个故事即可。如:自小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
参考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朝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乙】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②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③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④,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⑤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⑥,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注释】①薛:靖郭君的封地。②谒(yè):引宾客进见。③言:字。如七言诗就是每句七字的诗。④亡:同“无”。⑤荡:放肆、任性。⑥阴:同“荫”,荫庇。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 ) (2)益一言,臣请烹益(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皆以美于徐公:
(2)臣请三言而已矣:
3.“正之蔽甚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答:
4.前人在评论乙文时对“海大鱼”三字连连称“妙”,通读全交,你认为妙在何处?
答:
5.两文都讲劝谏术,简要说明甲文的邹忌与墨变;的“客”在劝谏方法上有何不同?
答:
1.(1)土地方圆 (2)增加,增添
2.(1)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请允许我只讲三个字
3.由于“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导致王身边的人对王从不讲真话。
4.(1)造成悬念,使靖郭君对客所讲内容产生了兴趣。(2)打破了进谏的限制。
5.邹忌是从生活中的事例,推己及人去进谏;客是通过打比方讲后果的方式去进谏。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1—6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②,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③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注释]①谏议:官名。 ②贵臣:朝廷重臣。 ③贾人:商人。
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 称:扬名
B.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子
C.蹄啮伤人多矣 蹄:用蹄子踢
D.而偿其直 直:通“值”,价钱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同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虽有千里之能 时人称陈谏波有古仁之风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家中左右尚石能制
D.安求其罐千里也 贾人安能蓄之
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一 日 诫 议 入 厩 不 见 是 马 因 诘 仆
4.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贾人矣。
5.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2、3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B.[甲]文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巧妙而又准确地将人才比作了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了食马者。
C.在[甲]文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不仅仅是人才,更缺乏发现人才的人,因此,作者批评的矛头也指向了“不知马”的统治者。
D.[乙]文中“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的原因是他没有“移祸于人”,而是“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
6.[乙]文中陈谏议对儿子陈尧咨进行训诫的话,也可以换成孔子关于“恕”的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A
3、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
4、
(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或: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去喂养它。
(2)“那(匹)马为什么不见了呢?”仆人告诉他说(那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
5、C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然后知生于优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列举六位历史名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请你结合全文谈你的理解。
1、(1)过:犯过失,犯过错;(2)匹敌,力量相当。
2、这样以后才知道(明白)忧患困顿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3、举例:这些历史圣君贤臣都超于卑贱终成就伟业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得出“古往今来,成大业、受大任的人,起先都要历经肉体和精神的多方磨练,增长才干的结论,进而证明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下面是《史记·管晏列传》中的两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管叔终善遇之, 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①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台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②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③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释】①进:推荐,推举。②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他和管仲—起侍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他不屈而死。③多:赞美。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吾尝三战三走:
②鲍叔终善遇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②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4)选文着重记叙了“管鲍之变”这一千古轶事,让我们认识了鲍叔牙这个有高风亮节的历史名人。请你简要谈谈你最敬佩鲍叔牙哪一点?为什么?
(1)①逃跑②对待,礼遇
( 2)①(管仲)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②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4)答案示例:我最敬佩鲍叔牙心底无私的博大胸襟。自古就有“同行要倾”。“一山难存二虎”之说,功成名就是古往今来那些官宦仕子梦寐以求的理想。可鲍叔牙却心甘情愿作陪衬、做绿叶,成就了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伟业,成就了管仲名相之威名,这种胸怀令人敬佩,受后人景仰。(只要能明确指出美德中的一点,又能言之成理,通顺流畅,即可)
[译文]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变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当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困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人,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1~3题。
大将军邓骘闻杨震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粥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琢郡太守,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四迁荆州刺史: (2)举茂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3、选文可见杨震最突出的美德是什么?
1、(1)晋升或调动官职
(2)举:推举、选拔
2、上天知道,神灵知道,我知道,你知道,哪里说没有人知道呢!(“子”译错,扣分)
3、清正廉洁、无私自律(口语不给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