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课外短文,完成问题

田赞①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②也?”赞对曰:“衣又有恶此者③。”荆王曰:“可得而邪?”对曰:“甲④恶于此。”王曰:“何谓也?”对曰:“冬日则寒夏日则热衣无恶于甲矣。赞贫,故衣恶也。今大王,万乘之主⑤也,富厚无敌⑤,而好衣人以甲,臣窃为大王不取也。……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其实人甚不安,之二者,臣为大王无取焉。”荆王无以应。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田赞:据说是墨家人物,齐国的游说之士。②恶:坏,糟。③恶此者:比这个更坏的。④甲:盔甲。⑤万乘之主:一国之主。⑥敌:匹敌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田赞补衣而见荆王( ) ②可得而邪( )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冬日则寒夏日则热衣无恶于甲矣

(3)翻译句子

①赞贫,故衣恶也

②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4)田赞是针对荆王的什么问题去劝谏的?(用文中语句回答)从中看出荆王是个怎样的人?

(1)穿       听                 

(2)冬日则寒/夏日则热/衣无恶于甲矣

(3)①我贫穷,所以衣服很破旧。         ②我私下认为大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4)好衣人以甲;好战、不体恤民生。

译文:

田赞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去拜见荆王。荆王说:“先生的衣服,为什么这样破旧呢?”田赞回答道;“衣服又有比这个更坏的。”荆王说:“你能说给我听听吗?”田赞说:“铠甲比这个更坏。”荆王说:“这怎么说呢?”田赞回答说:“冬天穿着它很冷,夏天穿着它很热,没有比铠甲更坏的衣服了。我田赞很贫穷,所以衣服很破旧。现在您大王是一国之主,没有人能跟你的富贵相匹敌,然而你喜欢把铠甲给百姓穿,我私下认为你不可取。……如果你考虑加害别人的话,别人也一定会考虑加害于你;如果你考虑危害别人,别人也一定考虑危害于你。这实际上很不安宁,这两种情况,我私下里以为大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荆王没什么(话)来回答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1—3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至于夏水陵:____________ (2)属凄异:__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我们的家乡沈阳也有许多美丽的山水,请你用一段描写性文字简要介绍一处景物。(不尖于30字)

1.(1)上           (2)延长

2.即使骑着快马乘着风(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快啊。

3.世博园、棋盘山、故宫、北陵、东陵或某处公园、广场甚至自家附近的一处山水皆可入景。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然后回答1—4小题。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②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③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④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⑤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注释】①谒: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这里是进见神灵。 ②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③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④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⑤鸾:凤凰。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十二峰者不可见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用“/”给第二段画线处断句。(断两处)

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A.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B.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4)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什么景物?此处景物有什么奇特之处?(第二问用原文语句回答)

(1)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2)可是         都,全

(3)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俊俏     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

(4)巫山(或巫山凝真观  或凝真观)    神女峰(或妙用真人祠)           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5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司马温公①幼时,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生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好学》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④迨:等到。⑤倍:同“背”,背诵。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媵人持沃灌 ②同舍生皆绮绣

记问不若人 ④中夜不寝时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③书不可不成诵。

4.概括乙文的大意。

5.【甲】【乙】两文叙述学习生活均采用了什么手法?请以乙文为例说明。

1.①热水           ②同“披”,穿           ③担心           ④有时

2.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①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②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意思对即可。)

③读书不能不背诵

4.写司马光刻苦学习的态度。

5.对比司马光与同学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选文,完成1-3题。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到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暮冥冥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读①②两段,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填写下表。

第①段

第②段

景色特点

观者心情

1.(1)迫近  (2)朝廷 

2.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淫雨霏霏  连月不开       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       春和景明       其喜洋洋者矣(或“心旷神怡”)

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神童

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至死者盖多也。

【注释】①饶州:古代州名。今江西波阳一带。②元丰:宋刘神年号(1078—1085)。③神童:指应神童试。宋代科举考试有神童科,赴考者称应神童试。④俚俗:世俗之人。⑤粗:大致。⑥《五经》:儒家五部经典著作,指《诗》《书》《礼》《易》《春秋》。

⑦木杪(miǎo):树梢。⑧神童:这里指聪明绝顶的儿童。⑨盖:大概。

(1)用“/“断句。(断两处)

教 者 预 为 价 终 一 经 偿 钱 若 干 昼 夜 苦 之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朱天锡以神童

②“然儿非其质”中“质”的注解应选择的一项是( )

A.抵押,人质B.本质,实体

C.询问,对质D.质地,资质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

②苦之至死者盖多也。

(4)纵观全文,文中哪两句话直接指明了造成小儿“苦之至死者盖多也”的原因?

① ②

(5)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   

(2)①获得,得到  ②D   

(3)①让孩子坐在竹篮子里挂在树梢上,隔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络(以使他们能够一心读经)。

②饶州的许多孩子因为不具备神童的料性而被活活逼死。

(4)①俚俗争慕之         ②昼夜苦之

(5)如:对孩子进行教育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要因材施教,不可揠苗助长等。

译文: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有位神童,叫朱无赐,囚从小就能熟读经书而做了官。于是,当地所有有孩子的人家全都逼着家里的小“神童”熟读《五经》。但孩子生性好玩,不肯好好背记。父母们把这些神童一个个都放进竹篮,吊上树梢,使其玩耍不成。不少家长还请来家教,孩子背完一经,先生就能得到孩子父母的若干铜钿,作为酬劳和奖励。结果,饶州的许多孩子因为不具备神童的料性而被活活逼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题。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至夜怀金十斤以震/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B.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故旧长者或欲为开产业

C.当郡/送杜少甫任蜀州

D.四荆州刺史/客骚人,多会于此

2.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3.你对杨震不为子孙置办产业的做法是怎样看待的?

1.A

2.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

3.与其给子孙留下财产,不如留下好名声,让后代做清官,是对他们最大的馈赠。(可结合现实生活谈看法。)

下面是《吕氏春秋·去私》中的一段文字,读后回答问题。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注释:①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②解狐,人名。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间不避仇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晋 平 公 问 于 祁 黄 羊 曰 南 阳 无 令 其 谁 可 而 为 之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②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4)概括第②段的内容。

(1)一会儿(或不久)            举荐。

(2)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3)①你是问谁可以当县令,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②(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点拨:词语解释要据上下文思考,译文中重点词语要翻译出来。)

(4)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内不回避亲生儿子。

(译文:晋平公在位时,一次,南阳县缺少个县令。于是,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这个职务合适。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听了很惊讶,说:“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仇人呢?”祁黄羊答道:“您是问我谁担任县令这一职务合适,并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于是,平公派解狐去任职。果然不出祁黄羊所料,解狐任职后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南阳民众的拥护。不久,朝廷需要增加一位军中尉,于是平公又请祁黄羊推荐。祁黄羊说:“祁午合适。”平公不禁问道:“祁午是你的儿子,难道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坦然答道:“您是要我推荐军中尉的合适人选,而没有问我儿子是谁。”平公接受了这个建议,派祁午担任军中尉的职务。结果祁午不负所望,干得也非常出色。孔子听了以后,感慨道:“太好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

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伤仲永》)

1.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余闻之/也久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D.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世耕 ( ) (2)即诗四句 ( )

(3)父焉 ( ) (4)前时之闻 ( )

3.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4.后天的学习很重要。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

答:

1.D本题是对学生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考查,腻乎较容易的题目。在四个备选答案中:A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其涛/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余闻之也,久”,C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即/书涛四句,并/自为其名”,D项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故正确答案选D)项。

   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先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然后,结食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具体的语境加以分析,就能够进行正确划分。

2.(1)属于(2)书写  (3)感到诧异(认为奇怪)  (4)相当

3.(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水题诗。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简述这个故事即可。如:自小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

参考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朝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乙】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注释】①薛:靖郭君的封地。②谒(yè):引宾客进见。③言:字。如七言诗就是每句七字的诗。④亡:同“无”。⑤荡:放肆、任性。⑥阴:同“荫”,荫庇。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 ) (2)一言,臣请烹益(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皆以美于徐公:

(2)臣请三言而已矣:

3.“正之蔽甚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答:

4.前人在评论乙文时对“海大鱼”三字连连称“妙”,通读全交,你认为妙在何处?

答:

5.两文都讲劝谏术,简要说明甲文的邹忌与墨变;的“客”在劝谏方法上有何不同?

答:

1.(1)土地方圆          (2)增加,增添

2.(1)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请允许我只讲三个字

3.由于“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导致王身边的人对王从不讲真话。

4.(1)造成悬念,使靖郭君对客所讲内容产生了兴趣。(2)打破了进谏的限制。

5.邹忌是从生活中的事例,推己及人去进谏;客是通过打比方讲后果的方式去进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