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选文,完成1—4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1)晋文公攻原①,裹②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③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④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⑤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2)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原:原国。②裹:携带③金:钟。④姑:姑且。⑤卫人:卫国人。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间:_______ 福:_______ 期:_______ 左右:_______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忠之属也。司以一战。
(2)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3)不去,是亡吾信也
4.回答问题
(1)甲文中曹刿论的是战争的哪个阶段?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第(1)段内容
(3)长勺之战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晋文公之所以能够攻原得卫,甲乙两段文字揭示出了战争取胜的一个共同要素,请用乙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表达。
1.参与 保佑 约定 侍从
2.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3.(1)这是忠于职守之类的事,凭这一点,就可以跟敌人打一仗了。
(2)原国的粮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您姑且等待一下吧。
(3)如果不离开,这就失去了我的信用。
4.(1)战前准备
(2)晋文公攻打原国,因约定时间到期,就撤兵退军,原人投降,卫人也投降。
(3)攻原得卫者,信也。
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干粮,于是与大夫约定以十天为期。到原国十天了,却攻不下原国,敲钟退军,撤兵而去。有一个从原国出来的人说:“原国再有三天就攻下了。”大臣和左右侍从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您姑且等待一下吧!”晋文公说:“我与军士们约定以十天为期,如果不离开,这就失去了我的信用。夺得原国而失去信用,我不干。”于是撤兵。原国人听到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归顺他吗?”于是向晋文公投降。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跟随他吗?”于是也向晋文公投降。孔子听到后记载这件事说:“攻占原国而又得到卫国,是因为守信用。”
阅读选文,完成1—3题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2)色愈恭,礼愈至( )
2.翻译句子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1.(1)交往,外出求学。 (2)周到
2.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3.尊敬老师,求学若渴,求学心诚。(答出一点即可)
阅读下面课外短文,完成问题
田赞①衣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②也?”赞对曰:“衣又有恶此者③。”荆王曰:“可得而闻邪?”对曰:“甲④恶于此。”王曰:“何谓也?”对曰:“冬日则寒夏日则热衣无恶于甲矣。赞贫,故衣恶也。今大王,万乘之主⑤也,富厚无敌⑤,而好衣人以甲,臣窃为大王不取也。……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其实人甚不安,之二者,臣为大王无取焉。”荆王无以应。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田赞:据说是墨家人物,齐国的游说之士。②恶:坏,糟。③恶此者:比这个更坏的。④甲:盔甲。⑤万乘之主:一国之主。⑥敌:匹敌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 ) ②可得而闻邪( )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冬日则寒夏日则热衣无恶于甲矣
(3)翻译句子
①赞贫,故衣恶也
②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4)田赞是针对荆王的什么问题去劝谏的?(用文中语句回答)从中看出荆王是个怎样的人?
(1)穿 听
(2)冬日则寒/夏日则热/衣无恶于甲矣
(3)①我贫穷,所以衣服很破旧。 ②我私下认为大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4)好衣人以甲;好战、不体恤民生。
译文:
田赞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去拜见荆王。荆王说:“先生的衣服,为什么这样破旧呢?”田赞回答道;“衣服又有比这个更坏的。”荆王说:“你能说给我听听吗?”田赞说:“铠甲比这个更坏。”荆王说:“这怎么说呢?”田赞回答说:“冬天穿着它很冷,夏天穿着它很热,没有比铠甲更坏的衣服了。我田赞很贫穷,所以衣服很破旧。现在您大王是一国之主,没有人能跟你的富贵相匹敌,然而你喜欢把铠甲给百姓穿,我私下认为你不可取。……如果你考虑加害别人的话,别人也一定会考虑加害于你;如果你考虑危害别人,别人也一定考虑危害于你。这实际上很不安宁,这两种情况,我私下里以为大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荆王没什么(话)来回答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1—3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____ (2)属引凄异:__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我们的家乡沈阳也有许多美丽的山水,请你用一段描写性文字简要介绍一处景物。(不尖于30字)
1.(1)上 (2)延长
2.即使骑着快马乘着风(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快啊。
3.世博园、棋盘山、故宫、北陵、东陵或某处公园、广场甚至自家附近的一处山水皆可入景。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然后回答1—4小题。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①妙用真人祠②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③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④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⑤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注释】①谒: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这里是进见神灵。 ②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③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④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⑤鸾:凤凰。
(1)解释加点的词语。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用“/”给第二段画线处断句。(断两处)
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A.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B.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4)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什么景物?此处景物有什么奇特之处?(第二问用原文语句回答)
(1)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2)可是 都,全
(3)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俊俏 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
(4)巫山(或巫山凝真观 或凝真观) 神女峰(或妙用真人祠) 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5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生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好学》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④迨:等到。⑤倍:同“背”,背诵。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媵人持汤沃灌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患记问不若人 ④或中夜不寝时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③书不可不成诵。
4.概括乙文的大意。
5.【甲】【乙】两文叙述学习生活均采用了什么手法?请以乙文为例说明。
1.①热水 ②同“披”,穿 ③担心 ④有时
2.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①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②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意思对即可。)
③读书不能不背诵
4.写司马光刻苦学习的态度。
5.对比司马光与同学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选文,完成1-3题。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到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薄暮冥冥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读①②两段,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填写下表。
1.(1)迫近 (2)朝廷
2.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淫雨霏霏 连月不开 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 春和景明 其喜洋洋者矣(或“心旷神怡”)
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神童
饶州①自元丰②末,朱天锡以神童③得官,俚俗④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④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⑥,以竹篮坐之木杪⑦,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⑧,然儿非其质,苦之至死者盖⑨多也。
【注释】①饶州:古代州名。今江西波阳一带。②元丰:宋刘神年号(1078—1085)。③神童:指应神童试。宋代科举考试有神童科,赴考者称应神童试。④俚俗:世俗之人。⑤粗:大致。⑥《五经》:儒家五部经典著作,指《诗》《书》《礼》《易》《春秋》。
⑦木杪(miǎo):树梢。⑧神童:这里指聪明绝顶的儿童。⑨盖:大概。
(1)用“/“断句。(断两处)
教 者 预 为 价 终 一 经 偿 钱 若 干 昼 夜 苦 之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朱天锡以神童得官
②“然儿非其质”中“质”的注解应选择的一项是( )
A.抵押,人质B.本质,实体
C.询问,对质D.质地,资质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
②苦之至死者盖多也。
(4)纵观全文,文中哪两句话直接指明了造成小儿“苦之至死者盖多也”的原因?
① ②
(5)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
(2)①获得,得到 ②D
(3)①让孩子坐在竹篮子里挂在树梢上,隔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络(以使他们能够一心读经)。
②饶州的许多孩子因为不具备神童的料性而被活活逼死。
(4)①俚俗争慕之 ②昼夜苦之
(5)如:对孩子进行教育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要因材施教,不可揠苗助长等。
译文: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有位神童,叫朱无赐,囚从小就能熟读经书而做了官。于是,当地所有有孩子的人家全都逼着家里的小“神童”熟读《五经》。但孩子生性好玩,不肯好好背记。父母们把这些神童一个个都放进竹篮,吊上树梢,使其玩耍不成。不少家长还请来家教,孩子背完一经,先生就能得到孩子父母的若干铜钿,作为酬劳和奖励。结果,饶州的许多孩子因为不具备神童的料性而被活活逼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题。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C.当之郡/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D.四迁荆州刺史/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2.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3.你对杨震不为子孙置办产业的做法是怎样看待的?
1.A
2.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
3.与其给子孙留下财产,不如留下好名声,让后代做清官,是对他们最大的馈赠。(可结合现实生活谈看法。)
下面是《吕氏春秋·去私》中的一段文字,读后回答问题。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②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注释:①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②解狐,人名。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居有间 外举不避仇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晋 平 公 问 于 祁 黄 羊 曰 南 阳 无 令 其 谁 可 而 为 之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②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4)概括第②段的内容。
(1)一会儿(或不久) 举荐。
(2)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3)①你是问谁可以当县令,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②(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点拨:词语解释要据上下文思考,译文中重点词语要翻译出来。)
(4)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内不回避亲生儿子。
(译文:晋平公在位时,一次,南阳县缺少个县令。于是,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这个职务合适。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听了很惊讶,说:“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仇人呢?”祁黄羊答道:“您是问我谁担任县令这一职务合适,并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于是,平公派解狐去任职。果然不出祁黄羊所料,解狐任职后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南阳民众的拥护。不久,朝廷需要增加一位军中尉,于是平公又请祁黄羊推荐。祁黄羊说:“祁午合适。”平公不禁问道:“祁午是你的儿子,难道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坦然答道:“您是要我推荐军中尉的合适人选,而没有问我儿子是谁。”平公接受了这个建议,派祁午担任军中尉的职务。结果祁午不负所望,干得也非常出色。孔子听了以后,感慨道:“太好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