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街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到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观失巴睦胜状 胜状: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3.第①段末尾“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与②③两段构成了 关系。

4.读② ③两段,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填写下表。

第②段

第③段

景色特点

观者心情

5.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写“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观中不同心情的用意。

答:

1、(l)胜景,好景色    (2)朝廷

2、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总分

4、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   春和景明    其喜洋洋者矣(或“心旷神怡” )

5、用来反衬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进而歌颂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高尚人格。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下列词语中的“错”字与“觥筹交错”中的“错”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错愕良久B.铸成大错

C.承蒙错爱D.错落有致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2)云而岩穴暝 归: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文:

4.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本文通过写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抒发了作者 思想情感。

1.D “觥筹交错”中“错”的意思是“错杂”。(A项“错”意为“仓促”; B 项“错”意为“错误”;C项“错爱”是谦词,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关心爱护;D项“错”意为“错杂”)。

2.(1)像鸟张开的翅膀。(2)聚拢。

3.(1)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2)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

4.北宋欧阳修与民同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1~4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许寡人/ 岸势犬牙差互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亦免徒跣,以头抢地耳/ 中峨而多髯者为东坡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殿上/ 其受之天也,贤材人远矣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文:

3.填空。

秦国企图用 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 一事。“ ”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4.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1.C中的两个“冠”都是“帽子”的意思。

2.如果有才能、有且H识的人真的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3.易地出使秦国  长跪而谢之

4.语言(或“对话”)描写。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1-5题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走,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节选自《庄子·秋水》)

[乙]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选自《荀子·宥坐》

[注释]:①欹(qī),同“攲”,倾斜;歪。②宥(yòu),此处通“右”。坐,通“座”,座位。③挹(yì),舀。④喟(kuì),叹气。喟然,叹气的样子。⑤恶(wū),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 ②望洋向而叹曰:……

③虚则欹,中则正,满则 ④孔子谓弟子曰:……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且 夫 我 尝 闻 少 仲 尼 之 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③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4.乙文言简意赅,请你回答: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甲乙两文,无论河伯望洋兴叹还是孔子喟然而叹,都是有感而发。请你回答:他们感叹的是什么?孔子为何对“欹器”如此感兴趣?(请用最简练语言回答)

1.①黄河②传说中的海神名③歪倒、翻倒。④回头、回过头。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如果“我”与“尝闻”之间不停顿也可以,但不能少于两处)

3.①我将永远被内行(得道的人)见笑了。②我听说这种器皿,空了就会倾斜,不满不空时就立得正,满了就会翻倒。③唉!哪有灌满了而不翻倒的呢!

4.“满招损,谦受益。”或自满就会载跟头,所以要永远谦虚,(意思对即可得分)

5.感叹自满的可悲。因为“欹器”之虚、中、满三种状态所导致的“欹”“正”“覆”三种结果,对做人有启示。  (意思对即可得满分)

阅读选文,完成1—4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1)晋文公攻原①,裹②十日粮,遂与大夫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③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④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⑤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2)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原:原国。②裹:携带③金:钟。④姑:姑且。⑤卫人:卫国人。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间:_______ 福:_______ 期:_______ 左右:_______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忠之属也。司以一战。

(2)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3)不去,是亡吾信也

4.回答问题

(1)甲文中曹刿论的是战争的哪个阶段?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第(1)段内容

(3)长勺之战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晋文公之所以能够攻原得卫,甲乙两段文字揭示出了战争取胜的一个共同要素,请用乙文中的一个句子来表达。

1.参与  保佑  约定  侍从  

2.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3.(1)这是忠于职守之类的事,这一点,就可以跟敌人打一仗了。

(2)原国的粮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您姑且等待一下吧。

(3)如果不离开,这就失去了我的信用。

4.(1)战前准备

(2)晋文公攻打原国,因约定时间到期,就撤兵退军,原人投降,卫人也投降。

(3)攻原得卫者,信也。

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干粮,于是与大夫约定以十天为期。到原国十天了,却攻不下原国,敲钟退军,撤兵而去。有一个从原国出来的人说:“原国再有三天就攻下了。”大臣和左右侍从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您姑且等待一下吧!”晋文公说:“我与军士们约定以十天为期,如果不离开,这就失去了我的信用。夺得原国而失去信用,我不干。”于是撤兵。原国人听到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归顺他吗?”于是向晋文公投降。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跟随他吗?”于是也向晋文公投降。孔子听到后记载这件事说:“攻占原国而又得到卫国,是因为守信用。”

阅读选文,完成1—3题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 (2)色愈恭,礼愈( )

2.翻译句子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1.(1)交往,外出求学。                            (2)周到

2.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3.尊敬老师,求学若渴,求学心诚。(答出一点即可)

阅读下面课外短文,完成问题

田赞①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②也?”赞对曰:“衣又有恶此者③。”荆王曰:“可得而邪?”对曰:“甲④恶于此。”王曰:“何谓也?”对曰:“冬日则寒夏日则热衣无恶于甲矣。赞贫,故衣恶也。今大王,万乘之主⑤也,富厚无敌⑤,而好衣人以甲,臣窃为大王不取也。……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其实人甚不安,之二者,臣为大王无取焉。”荆王无以应。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田赞:据说是墨家人物,齐国的游说之士。②恶:坏,糟。③恶此者:比这个更坏的。④甲:盔甲。⑤万乘之主:一国之主。⑥敌:匹敌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田赞补衣而见荆王( ) ②可得而邪( )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冬日则寒夏日则热衣无恶于甲矣

(3)翻译句子

①赞贫,故衣恶也

②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4)田赞是针对荆王的什么问题去劝谏的?(用文中语句回答)从中看出荆王是个怎样的人?

(1)穿       听                 

(2)冬日则寒/夏日则热/衣无恶于甲矣

(3)①我贫穷,所以衣服很破旧。         ②我私下认为大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4)好衣人以甲;好战、不体恤民生。

译文:

田赞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去拜见荆王。荆王说:“先生的衣服,为什么这样破旧呢?”田赞回答道;“衣服又有比这个更坏的。”荆王说:“你能说给我听听吗?”田赞说:“铠甲比这个更坏。”荆王说:“这怎么说呢?”田赞回答说:“冬天穿着它很冷,夏天穿着它很热,没有比铠甲更坏的衣服了。我田赞很贫穷,所以衣服很破旧。现在您大王是一国之主,没有人能跟你的富贵相匹敌,然而你喜欢把铠甲给百姓穿,我私下认为你不可取。……如果你考虑加害别人的话,别人也一定会考虑加害于你;如果你考虑危害别人,别人也一定考虑危害于你。这实际上很不安宁,这两种情况,我私下里以为大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荆王没什么(话)来回答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1—3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至于夏水陵:____________ (2)属凄异:__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我们的家乡沈阳也有许多美丽的山水,请你用一段描写性文字简要介绍一处景物。(不尖于30字)

1.(1)上           (2)延长

2.即使骑着快马乘着风(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快啊。

3.世博园、棋盘山、故宫、北陵、东陵或某处公园、广场甚至自家附近的一处山水皆可入景。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然后回答1—4小题。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②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③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④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⑤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注释】①谒: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这里是进见神灵。 ②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③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④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⑤鸾:凤凰。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十二峰者不可见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用“/”给第二段画线处断句。(断两处)

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A.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B.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4)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什么景物?此处景物有什么奇特之处?(第二问用原文语句回答)

(1)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2)可是         都,全

(3)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俊俏     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

(4)巫山(或巫山凝真观  或凝真观)    神女峰(或妙用真人祠)           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5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司马温公①幼时,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生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好学》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④迨:等到。⑤倍:同“背”,背诵。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媵人持沃灌 ②同舍生皆绮绣

记问不若人 ④中夜不寝时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③书不可不成诵。

4.概括乙文的大意。

5.【甲】【乙】两文叙述学习生活均采用了什么手法?请以乙文为例说明。

1.①热水           ②同“披”,穿           ③担心           ④有时

2.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①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②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意思对即可。)

③读书不能不背诵

4.写司马光刻苦学习的态度。

5.对比司马光与同学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