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②歼焉。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子鱼论战》
[注]①泓:河流名称,泓水; ②门官:护卫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2)公伤股 ( )
(3)忠之属也( ) (4)战于泓( )
2.翻译下面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子鱼论战》与《曹刿论战》在写法上有哪些相似的在地方?
4.读了这两则短文,从宋公败绩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1.(1)赐福(2)大腿(3)类(4)在
2.(1)第一次击鼓进攻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减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2)敌众我寡,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3.剪裁得当,有详有略(对战前准备和战略思想祥写,战争过程和结果略写)。
4.从宋公败绩这件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成功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回答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B.①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C.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D.①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悄( )怆 幽邃( )
3.翻译句子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选文第3段中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与第1段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1.D(都是“跟随同行”的意思。A①表示约数,②处所;B①在空中,②尽,没有,消散:C①上面,②向上。)
2.qiǎo suì
3.(1)(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或“呆呆的样子不动一下”“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或“时隐时现”“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是否补充省略主语不作为本次检测的扣分点,主要看词语的准确理解。理解准确、意思对了即可)
4.由喜到悲。(或“由乐到忧”等)因为此时环境非常凄清(或“其境过清”),触发了作者对身世的感慨。(意思对即可)
《岳阳楼记》(节选)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微斯人,吾谁与归?
2.用原文语句填空。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 , “退”指的是: ;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 。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1.(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心理)。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略 提示:任选其一即可。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如选第一句可围绕旷达胸襟来谈,选第二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及民族责任感来谈。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的答案。
班超立志
班超为人素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耻劳辱 耻: (2)尝辍业投笔叹曰 投: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家 贫 常 为 官 佣 书 以 供 养 久 劳 苦。
3.请指出班超的大志。(用自己的话回答)
4.说说班超的哪些行为、性格使他实现了自己的大志。(可用原文回答)
1.(1)以……为耻;把……当作耻辱 (2)扔掉
2.家 贫∣ 常 为 官 佣 书 以 供 养∣久 劳 苦。
3.效仿傅介子、张骞为国立功,争取加官进爵
4.(1)不修细节。然内孝谨(2)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3)有口辩,而涉猎书传(4)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
阅读《(论语)十则》,完成1—3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从选文中摘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上文《论语》中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则来谈谈你所获得的启示。
1.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3.温故而知新它告诉我一个学习方法,通过思考,就能发现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
庄子①欲刺虎,馆竖子止②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③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②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③须:等待。
1.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你试着读一读,看哪些字的后面需要加上标点符号,在相应的位置上用“/”线标示出来。
两 虎 方 且 食 牛 食 甘 必 争 争 则 必 斗
2.翻译句子。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3.你想到的与这则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 。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可从人的角度亦可从动物的角度回答)
1.两 虎 方 且 食 牛 /食 甘 必 争 /争 则 必 斗
2.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两虎的名声。
3.提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可从人(庄子)的角度亦可从动物(老虎)的角度回答。如:人要善于动脑,力争做事,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都要相互团结,相互依存,否则就难以长久生存。
译文:卞庄子要刺杀老虎。旅馆的童仆劝阻他,说:“两只老虎正要吃一只牛。吃得香甜时一定要争起来。一争必定要拼斗,一拼斗就会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双虎的名声。”卞庄子以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了起来,大的受伤,小的被咬死。卞庄子就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果然获得杀双虎的功效。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1—3题。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父见其少,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笔说》:论书法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跟她学习书法。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盈期月( ) (2)窃而读之(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此子必蔽吾名!
3.根据全文分析,说说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1)满 (2)表承接
2.这孩子将来必定会盖过我的名声!
3.天资聪颖,爱好书法,教育得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①掇:(duō)拾取,采取。 ②本:根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云归而岩穴暝( ) 翼然临于泉上( )
遂书以名其亭焉(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A.掇幽芳而荫乔木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甲】文第二段中哪些语句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5.【乙】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6.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我们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____ 。
1.暝,昏暗 临,靠近 名,命名 意,情趣
2.B
3.(1)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啊。
(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
4.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5.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
6.与民共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 。”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五柳先生”实际上是 (朝代)的大诗人 。
2.解释加点词语:
(1)造饮辄尽( ) (2)玆若人之俦乎( )
(3)何许人也( ) (4)衔觞赋诗 ( )
3.将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补充完整,并译成汉语。
(1)补充句子: , 。
(2)翻译:
4.“颇示己志”中的“志”指的是什么?
1.(东)晋 陶渊明
2.(1)到 (2)类 (3)处所 (4)酒杯
3.(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不为贫贱而忧愁,不急于追逐功名利禄。
4.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翻译句子: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2.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3.我们应该学习邴原的那些精神?
1.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2.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