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赏析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__《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 ( ) (2)香远清 ( )

(3)陶后有闻( ) (4)有花枝俏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两文都对所咏之物高度赞美,请分别指出作者喜欢的原因。(请用原文回答)

4.【甲】文用_________、_________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5.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1.(1)多            (2)更         (3)少         (4)还

2.(1 )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妖媚(的品格)

(2)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3.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菊花、牡丹;  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5.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5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粱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由是先主遂亮 (2)遂用猖獗

(3)先帝不以臣卑鄙 (4)遂许先帝以驱驰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甲文中“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的原因是诸葛亮___________。(用乙文中的句子回答)

4.(甲)文中先主“凡三往,乃见”以及他向诸葛亮说的一席话,表明先主是怎样一个人?

5.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妇孺皆知,请分别写出其中的两个故事。

1.略

2.略

3.苟全性命于乱世

4.雄心勃勃,志向远大;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5.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加点的字

天帝使我长百兽( ) 兽见之皆( )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你认为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派,派遣    跑,逃跑

2.老虎不知道其他动物是害怕自己而逃跑,以为是害怕狐狸。

3.狐假虎威。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

(2)又留蚊于素帐,喷以烟。( )

(3)数十,驱之别院。( )

(4)项为之( )

2.翻译句子: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选文第四段,表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

4.“我”从小就有如此情致,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请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1)被(2)慢慢的.(3)鞭打,用鞭子打 (4)通“僵”,僵硬

2.翻译句子

(1)夏天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我心中把它们比做成群的鹤在空中飞舞。

(2)捉住了蛤蟆,用鞭子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其它院子里去了。

3.不觉呀然一惊

4.可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仔细观察,善于联想想像等方面来回答,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2)遇其叱咄

(3)帝使人侦视 (4)濂以实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诚然,卿不朕欺。

3.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4.选择一个角度,分别谈谈你读了甲文和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乙】宋濂曾与客人饮酒,明太祖暗地派人察看。第二天,他问宋潦昨天是否饮过酒,在坐客人是谁,吃什么东西。宋濂全都按事实回答。太祖笑道:“的确是这样,你没欺骗我。”隔了些日子,太祖又召宋濂去,问到关于群臣的好坏,宋濂只挑那些好人好事作回答,并说:“正派人和我交游,我了解他们;那些不良之辈(不跟我来往),我不了解他们。”

1.(1)担心  (2)有时 (3)暗中  (4)同“俱”,都。

2.(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遍览群书。

(2)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3.艰难求学和答皇上问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谦恭和诚实。

4.示例:甲文:勤奋刻苦、虚心求教才能学有所得。乙文: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①若夫淫雨露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僧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呼!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加点的字:

夕阴: 连月不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文中阐释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1.晖:日光  开:放晴 

2.略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奇攴盘屈,不可状。清流触石,洄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 ①奇攴 (qī):倾斜。②嵌:这里是形象岩石像张着口的样子。③洄:水回旋而流。④悬:水从高处流下来。⑤荫:遮蔽。⑥逸民退士:指隐居的人。⑦置州:设置郡,作为州治。州,古时的行政区域。⑧芜秽:杂草积土。⑨俾:使。⑩裨(bì):补助,增添。

1.联系上下文,揣摩加点字的含义:

①南流数十步营溪( ) ②不可状( )

2.用文中原话回答问题

①右溪命名的原因是

②右溪开发整治的经过是

3.本文是什么体裁?

1.①汇合。②说出。

2.①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②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3.记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善哉!”

注:①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是盲人。 ②安:怎么。 ③戏:戏弄.开玩笑。

④昧行:在__中走路。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以钱币乞之         (2)于材人远矣       

(3)晋平公问师旷曰       (4)臣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甲]文中的“忽”“即”“立”加点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甲][乙]两文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有人  (2)胜过、超过  (3)向  (4)听说

2.(1)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2)少年时代好学,好像旭日东升,光芒万丈。

3.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仲永幼年时,才思敏捷,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4.[甲]文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说明了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阅读《与朱元思书》和《小石潭记》选段,回答问题。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下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猛浪若( ) 蝉则千不穷( )

潭中鱼百许头( ) 其境过清( )

2.下列成语中的“过”字与“以其境过清”中的“过”字意思不同的是( )。

A.过犹不及B.矫枉过正C.文过饰非D.言过其实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两篇文章都突出了“水”______________的特点。《与朱元思书》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志趣,《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_______的情绪。

5.语言品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一句是写溪身的,若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换成“曲曲折折”好不好?为什么?

1.(1)飞奔的马       (2)通“啭”,啄呜声  (3)大约     (4)因为

2.C

3.(1)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整日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可以看到溪水向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清澈(见底)。      淡泊名利、爱慕美景(或爱慕美景、避世退隐。)       被贬官之后孤凄悲凉

5.不好。“斗折蛇行”运用了比喻,用北斗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形象而生动。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________________。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在文中横线处,写上相应的句子。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宾客人宴: ②屋许许声: ③中力拉崩倒之声:

俄而百千人大呼: ⑤不能其一处: ⑥欲先走: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5.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___________,作者是通过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描写来体现的。

6.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把“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2.A

3.①适逢,正赶上     ②拉       ③夹杂    ④一会儿       ⑤说出    ⑥几乎

4.(1)在同一时候一起发出,各种声音都模仿得很像。

(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

5.善            正面              侧面。

6.反复交代道具的简单,衬托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