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3题。

[甲]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既克,公问其故。

(2)今齐地方千里。

2.甲、乙两段文字都有结论性的语句。其中甲文中(曹刿)的第一个结论是:“_________”;第二个结论是:“__________”。乙文中邹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3.邹忌劝说齐王的方式时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1.(1)(鲁军)战胜曹军之后,鲁庄公(便)询问他取胜的原因。

(2)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2.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说话、做事应注意测像、看清场合、讲究方法。(言之有理即可)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礻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②,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④亮,凡⑤三往,乃见。因屏人⑥曰:“汉室倾颓⑦,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⑧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⑨,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注解:①【器】重视。②【就见】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③【屈致】委屈(他),招(他上门)来。④【诣】去拜访。⑤【凡】总共。⑥【因屏人】就此叫旁边的人避开。⑦【倾颓】崩溃。⑧【信】现在写作“伸”。 ⑨【猖蹶】失败。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将军宜枉驾顾之(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由是先主遂诣亮( )

2.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3.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5.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一对”指的是

1.卑鄙:低微鄙陋   顾:拜访   以:把   由是:因此

2.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

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4.①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②(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认同他。(如“躬、于、闻、达、遂、许、驱驰、每”以及宾语前置等词语、句式落实不够,酌情扣分。)

5.《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缢袍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媵人持沃灌 ( )

(2)同舍生皆绮绣 ( )

(3)白玉之环 ( )

(4)余则绽袍衣处其间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3.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

1.(1)热水(2)通“披”.穿(3)腰佩,用作动词(4)破

2.(我)住在旅店里,店主每天提供两顿饭食.(我)从没享受过鲜鱼肥肉的好滋味

3.通过对比,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南霁云威武不能屈

[唐]韩愈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馀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日:“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注】 ①南雾云:魏州顿丘人,安禄山叛乱时,从军讨贼,后成为防守睢阳的张巡的部将。②贺兰:贺兰进明,贺兰是复姓。当对任河南节度使,拥重兵驻临淮。③远:许远,睢阳太守,安禄山攻睢阳时,与张巡共同守城。④浮图:佛塔。⑤愈:韩愈自称。⑥相语:告诉我。⑦南八:即南霁云。八,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云 来 时 睢 阳 之 人 不 食 月 馀 日 矣 云 虽 欲 独 食 义 不 忍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具食与乐,霁云坐(清)

B.食,且不下咽(即使)

C.贼以刃胁巡(投降)

D.男儿死,不可为不义屈(罢了)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2)此矢所以志也。

4.本文通过三件事,刻画了南霁云顽强勇敢、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这三件事依次是:_______、箭射浮图、_______(分别用叫字短词进行概括)

1.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馀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2.C       C项中“降”为使动用法,使……投降。

3.(1)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发兵的意思,就骑马迅速离去。

(2)这支箭就是用来做标记的。

4.拔刀断指  宁死不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一)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日:“后二年当还,

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①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②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③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④。”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二)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临绝语勉日:“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而于此得疾而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⑤洪州牒⑥来,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注]①克:约定。 ②白:告诉。 ③审:确实。 ④乖违:做事不合情理。⑤赍(ji):携带。 ⑥牒:文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二人游太学(一起)B.元伯以白母(详细)

C.因出囊金百两勉(给予)D.勉为办事(赞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共克期日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请设馔候之 属予作文记之

C.而于此得疾死 鸣之不能通其意

D.将北都求官 欲报之陛下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

②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4.范式和李勉都看重友情,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

1.D

2.BC

3.①分别已有两年,千里外约定的话,你为什么对它这样确信呢?  ②你给我料理完丧事,多余的银两就送给你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4.范式:履行两年前的探访约定,可见其言而有信。李勉:将朋友赠送的料理丧事多余的银两归还给朋友的兄弟,可见其不为钱财而重情义。(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丈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政通人和,百废兴 (2)予观夫巴陵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文中“庙堂”、“江湖”分别指什么?对于“古仁人”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态度,你有何评价?

1.(1)通“俱”,全、皆    (2)优美的、好的    (3)各种景象  (4)向南直到

2.(1)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①“庙堂”指朝廷(或:在朝、为官),“江湖”指民间(或:在野、为民)。②值得肯定:不管是为官为民,都应关心国事”心系天下;不予肯定:其一味宣扬忠君的思想和态度有历史局限。

进士不读《史记》 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 问:“何人所作?”曰:“大史公。”问:“大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大史,非今进士也。”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史记》 (2)取书阅之 (3)不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

3.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

1.(1)回答(2)于是(3)几

2.也不见得有什么好,读它有什么用处呢?  

3.范进(或“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篇,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又何(参与)焉           B.肉食者(地位低)

C.战则请(跟随)           D.便(通“邀”,邀请)还家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               B.长跪而谢

  C.辍耕垄上               D.小大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B

2.D

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意思符合即给分)

4.政治上要取信于民(意思对即可)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弈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一石,百钱买一花而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母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城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节选自《任光禄竹溪记》)

  [注释]①侯家:王侯之家。②蓄:蓄养,收藏。③绝徼:极远的边地。④其为园:他们建造园子。⑤芟(shān):割。⑥槁:干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所不能(   )者惟竹  (2)(    )有竹据其间

  (3)或芟而(    )焉    (4)毋以(    )占我花石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3.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1)得到  (2)但是、然而   (3)除掉、去除  (4)这(或“它”),代指竹子

2.我们江南人砍掉竹子把它们当柴烧(意思符合即给分)

3.“物以稀为贵”、“不同地方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事物的好坏贵贱是相对的”(2意思基本对即给分)

课内古文阅读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找在文中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2.陈胜吴广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有哪些?

3.根据你的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4.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直接原因)

5.翻译下列句子: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1.略

2.置书鱼腹    篝火狐鸣

3.天下苦秦久矣

4.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5.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