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4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 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 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 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 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 ⑧邪(yé):同“耶”。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
(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_____ (4)元帝异之 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具以东渡意告之。
3.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4.[甲][乙]两文都主要以 _ 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____。
1.(1)赐福、保佑。(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3)为什么。(4)对……感到惊奇。
2.(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
(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3.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4. 语言;机智、聪颖、聪敏、机敏、聪明、随机应变等(答出其中一个词语即可)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予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率妻子邑人 ( )
(2)不论魏晋 ( )
(3)故人不独亲其亲 ( )
(4)男有分,女有归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请认真阅读第②自然段,然后答题。
(1)第②自然段中从哪三方面对桃花源中人进行了描写?请用概括的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表现桃花源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与《礼记》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联系原文举例说明。
1.(1)妻子和儿女;
(2)不要说、更不用说、不必说;
(3)以……为亲;
(4)职分(职业、职务、职守)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叫狗叫可以互相听到。(重点词语“阡陌”和“交通”)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举出来(为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或:崇尚和睦)。(重点词语“与”“修”)
3.(1)活动(种作)、穿戴(衣着)、心情(怡然自乐)。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示例:有,可以说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展现。例如从“桃花源”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看出这里的老人和小孩生活幸福快乐,这与“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极其相似。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1—4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
(2)蹴尔而与之 蹴: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
B.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文章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患—祸患,灾难 蹴—用脚踢 乡—通“向”,从前 已—停止
2.C(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恐怕”;D项分别译为“却”、“就”)
3.(1)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句子意思基本正确)
(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4.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②〖畜〗同“蓄”。 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
A.符合B.恰好C.满足D.舒服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 自号曰醉翁也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曳屋许许声
C.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3.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D.丙文主要通过陶渊明喝酒和抚琴两件事情来体现其颖脱不羁的性格。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1.C 2.A 3.B
4.①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仍然安然自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陟罚臧否 臧否:评论人物的好坏
B.志虑忠纯 忠纯:忠诚纯正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拔:简单提拔
D.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策马疾驰。比喻奔走效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必能使行阵和睦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C.臣本市衣D.先帝不以臣卑鄙
泯然众人矣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蜀国丞相诸葛亮在第一次出师伐魏前,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两条建议: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B.从选文中我们看到,诸葛亮严于律己,身先士卒;智慧超凡,治军有方;感恩图报,精忠报国。
C.选文集议论、记叙和抒情三种表达方式于一体,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于摆事实、讲道理之中。
D.《出师表》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陆游在《书愤》中盛赞其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C 2.B 3.B
4.(1)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2)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21年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词义
(1)广故数言欲亡 亡:
(2)尉果笞广 笞:
(3)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并:
(4)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十六七:
(5)从民欲也 欲: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将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1.逃跑 用鞭打 一起 十分之六七 愿望
2.何况(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3.抓住时机;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激怒众人
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成1—5题。
[甲]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
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zhèn):皇帝自称。
1.给加点字注音
叱咄( ) 翌日(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
(2)色愈恭,礼愈至 至:
(3)濂具以实对 具:
(4)间问群臣臧否 臧否:
3.下面含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
A.帝密使人侦视B.坐客为谁?
C.卒获有所闻D.善者与臣友
4.翻译下面句子。
诚然,卿不朕欺。
5.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甲]文表现宋濂 的品质;[乙]文表现宋濂 的品质。
1.duō yì
2.(1)担心(2)周到 (3)通“俱”,全,都(4)善恶,得失。
3.D
4.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5.艰难(谦恭)求学 诚实待君
阅读文言文《陈涉世家》选段,完成1—3小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诸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广故数言欲亡(屡次,多次)
B.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十分之六七)
C.比至陈(等到)
D.将军身被坚执锐(锋利)
2.下面句中“以”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B.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C.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D.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出师表》)
3.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尉果笞广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C.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曹刿论战》)
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1.D
2.B
3.C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小题。
写给秋天
罗 兰
①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然从蓝天白云之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隐约仍有那北方的金风乍起、白云初临的神韵。
②一向,我欣仰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从读小学的童年,我就深爱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份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郁的林木间,怡然地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禾,就都在你那飘逸的衣襟下找到了归宿。接着,你用那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地把宇宙点染王含蓄淡雅的秋色;于是木叶由绿而黄而萧萧地飘落,芦花飞白,枫林染赤,小室中枕簟生凉,再加上三日五日潇潇秋雨,那就连疏林野苹间都是秋声了!
③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慰藉我深藏内心的悲凉。让我领略到寂寞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澄明的智慧引导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生命的潜能,寻找迷失的自我。
④你一定也还记得,我们为你唱“红叶为他遮烦恼,白云为他掩悲凉”的那两年苍凉的日子。情感上的折磨使我觉察到人生中有多少幻灭,有多少残忍,有多少不忍卒说的悲凉!但是,红叶白云终于为我们冲淡了那胶着的烦恼和忧郁:如今时已过,境已迁,记忆中倒真的只残留着当时和我共患难的那个女孩落寞的素脸。是“白云如粉黛,红叶如胭脂”,还是“粉黛如白云,胭脂如红叶”?那感伤落寞的心情,如今早已消散无存.原来一切的悲秋,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那就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你是曾经如此有力地启迪了我们,而在我逐渐沉稳的中年,才领悟到你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⑤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你也应该接收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你容纳了生命从开始萌生到稳健成熟这期间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赞颂,你也应该接收这期间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愤和哀伤。你告诉我: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中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融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记着它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坠的落叶消隐,沉埋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⑥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因此,你应在执著的时候执著,超脱的时候超脱,清醒的时候清醒,沉迷的时候沉迷。
⑦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然读到了你智慧的低语。我不但以爱和礼赞的心情来记住生命的欢乐,也同样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纪念那几年——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刻骨的悲伤与酸痛。
⑧而今后我更要以较为冲淡的心情去了解,了解那属于你的,冷然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1.本文通篇用“你”称呼“秋天”,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主要从哪些角度写出了秋的特点?
3.结合第④自然段内容,理解“红叶白云终于为我们冲淡了那胶着的烦恼和忧郁”中“胶着”一词的含义。
4.第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说“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请问:作者在本段中告诉我们该不怕去体尝哪些东西?
5.分别从第③、④自然段找出与第⑦自然段“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刻骨的悲伤与酸痛”相呼应的一个句子,工整地抄写下来。
6.第⑥自然段“你应在执著的时候执著,超脱的时候超脱,清醒的时候清醒,沉迷的时候沉迷”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这种人生态度有什么看法。
1.采用第二人称“你”称呼秋天,显得亲切自然;第二人称便于直接抒发情感(或者使情感表达更为直接真挚)。
2.作者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秋色、秋声,体现了秋的安闲、明澈。
3.纠结在一起;排解不开;摆脱不了;无法消释。(只要结合句意解释合理即可)。
4.生命过程中的张狂与任性;生命过程中的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愤和哀伤;生命最后走向的安详、平淡;情绪激荡的过去和彩色喧哗的消隐。
5.第②自然段: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第③自然段:我们为你唱“红叶为他遮烦恼,白云为他掩悲凉”的那两年苍凉的日子。或:情感上的折磨使我觉察到人生中有多少幻灭,有多少残忍,有多少不忍卒说的悲凉。抄写清楚。
6.作者的人生态度,安闲宁静、豁达恬淡、超然。结合生活体验谈出对作者生活态度的看法、评价。
示例:恬淡超然可以让自己免为物役,成就独立的人格;安闲宁静可以避开喧嚣的骚扰,达到远大的目标;豁达乐观可以让我们随时感受生命带给我们的美好。(如从反面评价,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3题。
[甲]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既克,公问其故。
(2)今齐地方千里。
2.甲、乙两段文字都有结论性的语句。其中甲文中(曹刿)的第一个结论是:“_________”;第二个结论是:“__________”。乙文中邹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3.邹忌劝说齐王的方式时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1.(1)(鲁军)战胜曹军之后,鲁庄公(便)询问他取胜的原因。
(2)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2.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说话、做事应注意测像、看清场合、讲究方法。(言之有理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