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3题。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咯,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阻之(或者)

C.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1.B

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锦石滩

余家江上。江心涌出一洲,长可五六里,满洲皆五色石子。或洁白如玉,或红黄透明如玛瑙,如今时所重六合石子,千钱一枚者,不可胜计。

余屡同友人泛舟登焉,净练外绕,花绣内攒,列坐其上,似在瑶岛中。余尝拾取数枚归,一类雀卵,中分玄黄二色;一类圭,正青色,红纹数道,如秋天晚霞;又一枚,黑地布金彩,大约如小李将军山水人物。东坡《怪石供》所述,殊觉平常。藏簏中数日,不知何人取去,亦易得不重之耳。

一日,偕诸舅及两弟游洲中,忽小艇飞来,一老翁向予戟手,至则外大父方伯公也。登洲大笑:“若等谩我取乐!”次日,送《游锦石洲》诗一首,用蝇头字跋诗尾曰:“老怀衰飒,不知所云,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

嗟乎!此番归去,欲再睹色笑,不可得矣!

(袁宗道《白苏斋类集·锦石滩》)

注释:①六合,今江苏六合县。②外大父方伯公:即袁氏兄弟的外祖父龚大器。

1.与“若为我涂抹,一字不留亦可”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我之死,有子存焉。B.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故余愚,卒获有所闻D.小大之狱,不能察,必以情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五六里 可:大约。

B.一雀卵,中分玄黄二色 类:种类。

C.觉平常 殊:尤其。

D.亦易得不之耳 重:珍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总写锦石滩的迷人之处,也交代了下文作者与朋友屡次登临的原因。

B.第二段中作者把锦石滩比喻为瑶池仙岛,说它周围江水澄澈,如白练萦绕,滩上花团锦簇,可以留得文人雅士在此相聚闲游。

C.作者因没有邀请外祖父一同去游锦石滩而遭到怪怨,但外祖父随后登滩共游时的情形仍给他留下了愉快的记忆。

D.作者游锦石滩如同渔人探访桃花源,都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对__现实的憎恨。

1.C   2.B   3.D 

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1—3小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连月不

(2)忧畏讥

(3)沙鸥翔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微斯人,吾谁与归?

3.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

1.(1)放晴 (2)说别人坏话(说坏话) (3)鸟停息在树上(栖息) (4)朝廷

2.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1)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们摆正心态、豁达面对,练就一颗坚强的心才能立于竞争前列;(2)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发展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国际强林之中。(要求从“旷达胸怀”和“崇高抱负”两方面回答)

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1—3小题。

不责僮婢(节选)

唐临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曰:“寒而饮,何害也!”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取白衫且止

(2)觉其故

(3)奴以米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终不扬其过也。

3.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

1.(1)先前,原先(刚才) (2)暗中 (3)交换

2.(唐临)始终没有张扬家僮的过错。(意对即可)

3.示例1:赞同,他们二人为人宽厚,善于待下,这是一种美德。示例2:不赞同,他们的做法,是对下属的纵容,容易导致下属再次犯错。(根据表达,酌情给分)

阅读古诗文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节选自《陈涉世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天大雨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天下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A.虽乘奔御风,不疾也(《三峡》) B.卷石底出 (《小石潭记》)

C.此独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D.域民不封疆之界(《孟子》)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等死,死国可乎?

4.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1.(1)适逢,恰巧遇到(2)“唱”通“倡”,首发

2.C

3.同样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

4.扶苏贤明,项燕爱士卒,诈称扶苏、项燕有号召力。

阅读古诗文

能言之鸭

陆龟蒙1才名播海内,居吴中,然性浮薄。时有内官2,经长洲,于水滨见一花鸭,弹之而毙。守者告之,乃乘小舟,修表章,告内官曰:“某养此鸭,能人言;方欲上进,君何杀之?”乃将表示之。内官惊而且惭,酬之银盏。临行询之,竟解何言语。陆曰“教来数载,能自呼其名尔!”

【注释】①陆龟蒙:晚唐诗人。②内官:宦官。

1.《古汉语词典》中“修”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乃乘小舟,修表章”中的“修”最恰当的解释是

A.修饰B.整治C.书写D.学习

2.文中划线句子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就做了这样的表示。B.于是拿表章给内官看。

C.就表示一下态度。D.于是表示要上告。

3.“内官惊而且惭”,其中“惊”“惭”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内官是怎样的人?

1.C

2.B

3.“惊”“惭”的原因是打死的鸭子是能言之鸭、进贡之鸭、名人之鸭。内官是个惧上欺下之人(愚蠢的人)。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甚_______(2)玩________(3)乎众矣_________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1.(1)蕃:多 (2)亵:亲近而不庄重 (3)宜:应当

2.喜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

3.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4.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       ②便还家:

之哭也:        ④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1.①交错相通  ②通“邀”,邀请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3.记叙(描写) 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

4.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用“/”为第④段中划线句断句(断三处,不要求加标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_______

(2)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_______

(3)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忘__________

(4)进亦忧,退亦忧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1)第③段中,描写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_ __;描写水中月影的句子__ __。

(2)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③段运用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迁客骚人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两种心情。第④段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1)放晴  (2)日光  (3)一起  (4)这,这样

3.(1)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对比  悲喜

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阅读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回答1—5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一童子∕烧酒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余拏∕一小舟

2.下列“而”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相同的是(  )

A.杂然而前陈者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D.邻有敝舆而欲窃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日,更定矣(  )   (2)与余舟一(   )

(3)余强饮三大而别(   )  (4)是金陵人,此(   )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C.本文写景句采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形象、更富有魅力。

D.文章写景句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1.D   

2.B   

3.(1)这  (2)小草  (3)酒杯  (4)客居 

4.(1)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没有了。(2)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5.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