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水之美景

[甲文]

游太和山日记

徐霞客

十一日,登仙猿岭……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①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②间矣。但途中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日方下舂③,竟止坞中曹家店。

注解:①逾:跳过,越过。②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③“舂”通“冲”,下坠。

[乙文]

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

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白乐天见而爱之。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台,台南有方池。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②云,低枝拂潭,如幢( ),如盖( ),如龙蛇( )……其四旁耳目、杖履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记,故云甲庐山者。

注解:①匡庐: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②戛(jiá):摩,摩娑。

1.“记”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常见的散文体裁。初中阶段,我们曾经学过不少的同类文章,请你根据回忆和比对,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分别为[甲][乙]两文各找一篇最近似的课文。

2.请用“/”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

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3.分别解释[甲][乙]两文中加点的“溯”“蹊”“及”“旦”的意思。

4.根据文意,将“张”、“竖”、“走”三个字准确还原到[乙文]的括号里。

5.请用原文说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具体建在什么地方?(限四字)

6.[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庐山草堂”旁的四季之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也有一组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请默写出这组句子。

7.翻译下边的句子。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1.《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与《游太和山日记》最近似。《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庐山草堂记》最近似。

2.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3.溯:逆流而上。蹊:小路。及:到,达到。旦:早晨。

4. “竖”、“张”、“走”

5. “介峰寺间”或“面峰腋寺”均可。

6.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有“山间之四时也”一句不扣分。)

7.介于香炉峰(或“山峰”)遗爱寺(或“寺庙”)之间,那地方最美(或“最好”),又是庐山之最(或“第一”)。(境:地方 胜:美好的,优美的 绝:最,极 甲:第一。重点看以上四个关键词,大意正确,即给全分。)

文言文阅读

强项令

范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宜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 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 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勅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 ”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因主家 (2)流血

(2)使宣叩头 (4)年七十四,于官

2.下面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特征为洛阳令B.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C.文叔为白衣时D.妻子对哭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将何以理天下乎?

(2)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4.“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5.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董宣怎样的性格特点?

1.(1)躲藏(藏,藏匿) (2)覆盖  (3)道歉(谢罪,认错)(4)死

2.B

3.(1)将拿(凭)什么来治理天下呢?(2)董宣两手撑地,一直(终究)不肯低头。

4.“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5.不畏权势  执法公正(答对其中一点即可) 清正廉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觥筹交错 交错:

②游人而禽鸟乐也 去: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云归岩穴暝 ②人不知不愠

B.①山间之四时 ②夫战,勇气

C.①负者歌途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

D.①禽鸟知山林乐 ②辍耕垄上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第②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

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

4.用现代汉语说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交错:交互错杂 去:离开  

2.B

3.D

4.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用其人。

【乙】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竟得俞允。

(《宋史·赵普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彼竭我盈,故

B.未有其至陈,车六七百乘

C.太祖乃悟,用其人∕骑千余,数万人

D.久之不国怀乡,忧谗畏讥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2)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

3.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4.研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1)请分别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

(2)两段文字,表现了赵普怎样的性格?

1.D

2.1)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着拾起碎纸片带回家。

2)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

3.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4.1)甲: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坚持奏荐人才;乙:赵普为大臣迁官请命

2)以天下事为己任,不畏权势,执著、坚定或深沉有岸谷,刚毅果断。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5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朝,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A.由此之,王之蔽甚矣 予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B.群臣吏民能刺寡人之过者 年且九十,山而居(《愚公移山》)

C.能谤讥于 百里奚举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寡人之耳者 隔篁竹,水声,如鸣佩环(《小石潭记》)

E.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广故言欲亡(《陈涉世家》)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

A.今齐地方千里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C.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是什么意思?从文中看,齐威王除“弊”取得了什么效果?

5.本文中的“王之蔽甚矣”是一种谏,《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也是一种谏,《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谏,进谏者都关注到了民意或民生。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1.A、C

2.D

3.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相见(齐王)。

4.“蔽”,指受蒙蔽。从文中看,齐威王除“蔽”的效果:在内。“虽欲言,无可进者”;对外, 燕、赵、韩、魏“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5.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的回答言之有理即可。《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甚矣”要求齐王广开言路、听取民声、关注民意,《曹刿论战》“忠之属也”要求鲁庄公取信于民,《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希望统治者关注百姓的疾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蹙,……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贞观九年,岷州都督高甑生,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 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旧秦府功臣,请宽过。”太宗曰:“虽是旧劳,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今若赦之,使开侥幸之路。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而乡邻之生 (2)又安敢耶?

(3)违李靖节度 (4)不可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积今六十岁矣 余将告莅事者

B.今蒋氏观之 跪而拾之

C.而乡邻生日蹙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D.请宽如土石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4.阅读上面选文,完成题目。

根据甲文,概括将氏悲惨遭遇的根本原因: ;根据乙文,概括唐太宗的有关治国策略:

1.一天天地 (2)怨恨 (3)犯罪  (4)确实、的确

2.C 

3.(1)(如果)从前我不做这个差使,就早已困苦不堪了。(意思基本正确,且关键词“向”“病”翻译正确可得满分。)

(2)我之所以一定不赦免(他),正式因为这一点。(意思基本正确,且关键词“赦”“为”翻译正确可得满分。)

4.苛政猛于虎;不徇私情,法纪严明。(意思对即可)

阅读黄宗羲的《柳敬亭传》(有删节),完成1—4题。

柳敬亭者,扬之秦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咯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迭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于心称善也。

[注]①无赖:刁钻,不讲道理。②倾动:使人倾倒动容。③莫后光:人名。下文的“优孟”也是人名。④机变:机敏灵活。⑤鸣:扬声名。⑥句:同“勾”,勾画。⑦欢哈(hāi):欢快。嗢(wā)噱(jué):大笑。⑧缙绅:指官绅阶层。⑨旅会:大聚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之盱眙市中人说书 ( )

(2)可使其技鸣 ( )

(3)句性情,方俗 ( )

(4)期月而诣莫生 (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使 人 之 性 情 不 能 自 主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2)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于心称善也。

4.读完上面的选文后,说说柳敬亭最终技艺精熟、被人“称善”的原因。

1.给  凭借  熟悉  一个月以后

2.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

3.(1)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

  (2)(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4.他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指点,并且能够不断地用心练习,反复揣摩。

参考译文:

   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像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以隐言和唱歌讽谏,而后才能达到目的。”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之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阅读下面两篇(段)文言文,完成第1到第4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峡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采.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成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敷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臣之妻臣 私:______ (2)皆美于徐公 以:___ _

(3)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______ (4)卒得国 反:______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邹忌八尺有余 ②外结好孙权,内政理

B.①于是入朝威王 ②徐庶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进 ②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 ②及鲁肃浔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吾知所以亡矣。

4.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

1.(意思对即给分)(1)偏爱(2)认为(3)当面指责(4)通“返”,返回

2. B拜见(A长,身高整治,治理C偶尔私自,偷着D错误到)

3.(重点词语翻译准确,句子翻译通顺即可)(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由此看来,大王因受蒙蔽而不明太严重了。或,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严重)了。(“蔽”“甚”)

(3)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所以”“亡”)

4.原因:齐威王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启发: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邹忌八尺有余 (2)视之

(3)宫妇左右莫不王 (4)时时而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邹忌讽齐王纳谏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本文用“______”一词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

4.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

1.(1 )长,这里指身高(只答“身高”也可)

(2)“孰”同“熟”,仔细(只答“仔细”也可)

(3)偏爱

(4)偶尔(偶然、间或)

2.(1)邹忌委婉地劝说(规劝)齐王,齐王接受规劝(改正错误)。

(2)我同城北徐公北,哪一个美?

3.门庭若市

4.例如:邹忌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推己及人等)委婉规劝。他由“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推及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从而使齐王猛醒、纳谏。(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

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土寇:土匪。 ③角:战斗。 ④洫(xù):沟渠。 ⑤甫:刚。

1.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 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学 嗜:

(2)送之 走:

(3)自谓可兵十万 将:

(4)有土寇 会: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4.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1.抄书    治水失败(评分说明:大意对即可。)

2.(1)特别爱好(或“喜欢”、“爱好”) (2)跑  (3)率领(或“带领”)  (4)适逢,正赶上(评分说明:结合语境理解正确即可。)

3.(1)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2)(他)常常独自在庭院(台阶)散步,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或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评分说明:翻译通顺、完整,大意对即可。)

4.示例: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

(评分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