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B.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D.乃下令。(乃:于是,就)
2.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A.吾妻之美我者(美:美丽)B.时时而间进(间:偶然)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讽刺)D.闻寡人之耳者(闻:听到)
3.将“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译成现代汉语。
4.文章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______ 的道理。第二段写邹忌巧妙运用 的方法,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1.A
2.B
3.(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4.直言不易、设喻说理(类比说理)
小说阅读
最美丽的谎言
一天,我所在的医院来了一位患脑瘤的病人,她在丈夫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近病床,他们显然是农村来的,一股乡下泥土的芬芳。
他们家好像不太富裕,妻子一直在说着,我这病就是癌,不要治了。两个孩子还需要念书,又得许多的钱。
丈夫劝慰她,别让人家笑话咱,有病哪能不治?再说了,我已经给二叔家说好了,他们支援我们一笔钱,无利息贷款,包你能将病治好,至于钱慢慢还,放心吧。
可她总是一脸无奈,有好几次,她偷偷地跑出去张望,丈夫回来时总会向大家解释:她是在向家的方向张望,她想孩子们。
那天傍晚,我忽然见丈夫拿着个小巧玲珑的手机进来,他站在门口大声说着话:儿子吗?你妈没事的,功课做得怎样啦?家里的猪别忘了喂呀,对妹妹说声,不要担心,好好复习,马上就要考试啦!
他高兴地跑到妻子面前,对她说道,二叔刚才过来了,我没让他进来,他特意给我丢下一款手机,我以后每天晚上都会向家里打个电话,你就别担心家里了。
妻子摆摆手说,又要花钱,那手机费不得交呀?男人笑笑,对妻子说,沟通无限嘛,电视里都说啦!
妻子要进手术室了,护士过来给她注射麻醉药,她趁着清醒时大声地对丈夫说,我如果下不了手术台,丧事就不要大办了。如果有合适的,你就找一个,别耽搁了自己,只是别让后娘苦了两个孩子……丈夫泪如泉涌,我紧紧握住他的手,和他一起等结果。
她出来了,万幸的是,脑瘤是良性的。
她一天天好起来,丈夫依然每天傍晚站在门口大声地打电话,妻子则温顺地坐在床头听着,有时还会补充两句。
那天,由于将手机落在家里,我急着回个电话,就对他说,大哥,能借你手机用用吗?他无奈地把我拉出病房,然后从怀里掏出手机给我看,我一看,懵了,居然是个手机模具。他赶紧解释,小兄弟,我害怕孩他妈担心,所以在夜市上买了个假的,我每天晚上故意放高声音,其实是为了让她安心,你千万不要将这事儿告诉她。
我的眼眶红了。这是我听到的世界上最美丽的谎言——它没有风花雪月的缠绵悱恻,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缱绻,但它是如此质朴真切,沉淀出这世上最深沉的爱,入骨入髓。
(作者:古保祥)
1.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个感人的小故事。
2.文章开头两段似乎与“谎言”无关,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3.研读下面的段落,将画线的部分改成一段父子间的对话描写。
掌灯时分,妻子醒了,他高兴不迭,一边安慰妻子,一边拿起手机拨电话,他走到门口,对着听筒大声说着,没事了,你妈醒了,对,气色不错,不用来了,好了会出院的。
4.写出使故事发生突转,并将小说推向高潮的一个情节。
5.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1.为了让患脑瘤的妻子能安心治疗,丈夫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用一个手机模具和家里沟通,从而表现出一种质朴真切、入骨入髓的爱(应抓住“美丽的谎言”这个核心来回答,大意相同即可)
2.不能删除,这两段交待了妻子患脑瘤入住医院和他们家境不好的情况,为下文丈夫不得以编织美丽的谎言和“我”见证他们深沉的爱作铺垫。或者说:不能删除,第一段写妻子患脑瘤入住医院,是展开情节的基础;第二段交待他们家境不好的情况,为下文丈夫不得以编织美丽的谎言作铺垫(埋下伏笔)
3.父亲:儿子,你妈醒啦!儿子:妈没事了吧?我们想来看看妈妈,她什么时候出院啊?父亲:不用了,好了会出院的。(大意相同即可)
4.“我”向丈夫借手机用
5.是丈夫,因为文中是他编织了美丽的谎言,表现出一种深沉的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③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倾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军中不解其故
(2)一霎而绝
(3)此去西南十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3.下面对年羹尧事迹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重视人才,广招天下才士。
B.预备板、草,越沟攻破贼巢。
C.闻风而起,苦练夜战本领。
D.派骑三百,密林搜歼敌人。
4.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1)原因;缘故 (2)断绝;消失 (3)距;距离(或:相距)
2.番人正是倚仗这一险阻,没想到大军很快到来了。
3.C
4.答案要点:①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②善于正确判断敌情③善于指挥__作战
观山水之美景
[甲文]
游太和山日记
徐霞客
十一日,登仙猿岭……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①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②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日方下舂③,竟止坞中曹家店。
注解:①逾:跳过,越过。②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③“舂”通“冲”,下坠。
[乙文]
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
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白乐天见而爱之。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台,台南有方池。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②云,低枝拂潭,如幢( ),如盖( ),如龙蛇( )……其四旁耳目、杖履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记,故云甲庐山者。
注解:①匡庐: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②戛(jiá):摩,摩娑。
1.“记”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常见的散文体裁。初中阶段,我们曾经学过不少的同类文章,请你根据回忆和比对,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分别为[甲][乙]两文各找一篇最近似的课文。
2.请用“/”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
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3.分别解释[甲][乙]两文中加点的“溯”“蹊”“及”“旦”的意思。
4.根据文意,将“张”、“竖”、“走”三个字准确还原到[乙文]的括号里。
5.请用原文说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具体建在什么地方?(限四字)
6.[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庐山草堂”旁的四季之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也有一组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请默写出这组句子。
7.翻译下边的句子。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1.《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与《游太和山日记》最近似。《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庐山草堂记》最近似。
2.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3.溯:逆流而上。蹊:小路。及:到,达到。旦:早晨。
4. “竖”、“张”、“走”
5. “介峰寺间”或“面峰腋寺”均可。
6.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有“山间之四时也”一句不扣分。)
7.介于香炉峰(或“山峰”)遗爱寺(或“寺庙”)之间,那地方最美(或“最好”),又是庐山之最(或“第一”)。(境:地方 胜:美好的,优美的 绝:最,极 甲:第一。重点看以上四个关键词,大意正确,即给全分。)
文言文阅读
强项令
范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宜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 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 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勅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 ”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因匿主家 (2)流血被面
(2)使宣叩头谢主 (4)年七十四,卒于官
2.下面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特征为洛阳令B.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C.文叔为白衣时D.妻子对哭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将何以理天下乎?
(2)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4.“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5.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董宣怎样的性格特点?
1.(1)躲藏(藏,藏匿) (2)覆盖 (3)道歉(谢罪,认错)(4)死
2.B
3.(1)将拿(凭)什么来治理天下呢?(2)董宣两手撑地,一直(终究)不肯低头。
4.“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5.不畏权势 执法公正(答对其中一点即可) 清正廉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觥筹交错 交错:
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云归而岩穴暝 ②人不知而不愠
B.①山间之四时也 ②夫战,勇气也
C.①负者歌于途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D.①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辍耕之垄上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第②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
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
4.用现代汉语说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交错:交互错杂 去:离开
2.B
3.D
4.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宋史·赵普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彼竭我盈,故克之
B.未有其比∕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C.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骑千余,卒数万人
D.久之不去∕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2)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
3.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4.研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1)请分别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
(2)两段文字,表现了赵普怎样的性格?
1.D
2.1)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着拾起碎纸片带回家。
2)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
3.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4.1)甲: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坚持奏荐人才;乙:赵普为大臣迁官请命
2)以天下事为己任,不畏权势,执著、坚定或深沉有岸谷,刚毅果断。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5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A.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C.能谤讥于市朝 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闻寡人之耳者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小石潭记》)
E.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
A.今齐地方千里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C.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是什么意思?从文中看,齐威王除“弊”取得了什么效果?
5.本文中的“王之蔽甚矣”是一种谏,《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也是一种谏,《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谏,进谏者都关注到了民意或民生。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1.A、C
2.D
3.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相见(齐王)。
4.“蔽”,指受蒙蔽。从文中看,齐威王除“蔽”的效果:在内。“虽欲言,无可进者”;对外, 燕、赵、韩、魏“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5.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的回答言之有理即可。《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甚矣”要求齐王广开言路、听取民声、关注民意,《曹刿论战》“忠之属也”要求鲁庄公取信于民,《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希望统治者关注百姓的疾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贞观九年,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 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今若赦之,使开侥幸之路。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而乡邻之生日蹙 (2)又安敢毒耶?
(3)坐违李靖节度 (4)诚不可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积于今六十岁矣 余将告于莅事者
B.今以蒋氏观之 跪而拾之以归
C.而乡邻之生日蹙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D.请宽其过 其如土石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4.阅读上面选文,完成题目。
根据甲文,概括将氏悲惨遭遇的根本原因: ;根据乙文,概括唐太宗的有关治国策略:
1.一天天地 (2)怨恨 (3)犯罪 (4)确实、的确
2.C
3.(1)(如果)从前我不做这个差使,就早已困苦不堪了。(意思基本正确,且关键词“向”“病”翻译正确可得满分。)
(2)我之所以一定不赦免(他),正式因为这一点。(意思基本正确,且关键词“赦”“为”翻译正确可得满分。)
4.苛政猛于虎;不徇私情,法纪严明。(意思对即可)
阅读黄宗羲的《柳敬亭传》(有删节),完成1—4题。
柳敬亭者,扬之秦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①,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②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③见之,曰:“此子机变④,可使以其技鸣⑤”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咯嗢噱⑦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迭于缙绅⑧间。华堂旅会⑨,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于心称善也。
[注]①无赖:刁钻,不讲道理。②倾动:使人倾倒动容。③莫后光:人名。下文的“优孟”也是人名。④机变:机敏灵活。⑤鸣:扬声名。⑥句:同“勾”,勾画。⑦欢哈(hāi):欢快。嗢(wā)噱(jué):大笑。⑧缙绅:指官绅阶层。⑨旅会:大聚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 )
(2)可使以其技鸣 ( )
(3)句性情,习方俗 ( )
(4)期月而诣莫生 (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使 人 之 性 情 不 能 自 主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2)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于心称善也。
4.读完上面的选文后,说说柳敬亭最终技艺精熟、被人“称善”的原因。
1.给 凭借 熟悉 一个月以后
2.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
3.(1)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
(2)(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4.他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指点,并且能够不断地用心练习,反复揣摩。
参考译文:
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像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以隐言和唱歌讽谏,而后才能达到目的。”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之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