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之者谁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云而岩穴暝 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于者歌于滁 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杂然而前者 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第1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第2 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乐。

C.第3 段写“滁人游”“太守姿”“众宾欢” “太守醉”,是为了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极度消沉的表现。

4.在欧阳修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请你结合选文第3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50—80字,不得翻译原文)

1.(1)命名(2)聚拢(3)背(4)摆(每小题1分)

2.(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或“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或“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

3.D(作者思想并非“极度消沉”)

4.可适当发挥想象,合理即可。示例:琅琊山上人来人往,人们扶老携幼,有说有笑,尽情游玩。有的游客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拥,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作答。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撒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①古人迷信,相信日子有吉凶,怕犯日讳而不敢随意举动,称为畏日。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生岁子 ( ) 室无完 ( )

五六猫 ( ) 僮罗捕之 ( )

2.用“/ ” 为下面一个句子标出停顿。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2) 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4.本文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写的寓言讽刺小品《三戒》中的一篇小寓言。你认为本文寓意何在?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生岁直子  (通“值”,正当)            室无完器 (家具) 

假五六猫  (借)                      购僮罗捕之 (悬赏,奖励 )

2.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3.(1)粮仓和厨房里,都任凭老鼠肆虐而不去过问。(仓廪,庖厨,恣)

(2)它们以为那种饱食终日,无灾无难的日子是可以长久的呢!(以,恒)

4.借写永某氏家的鼠仗势欺人,因其所依仗的外力消失,最后落得可悲下场的故事,讽刺中唐时代的反动官僚擅作威服,虚有其表,结局必将同鼠一样。。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项为之强         强:___________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___________

(3)捉虾蟆,鞭数十      鞭:___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本文记述了几件什么趣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1.通“僵”,僵硬    被   鞭打

2.遇见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事物之外的乐趣。

3.本文记述了观飞蚊、观草木、观虫斗三件趣事

4.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象,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像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

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完成1—5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整体感悟全文,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一句写水流势湍急,与《三峡》一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一一百许里 许: ________ (2)一猿则百叫无绝   绝:______

二遂许先帝以驱驰 许:______ 二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______

三杂然相许 许:_______ 三天下独绝     绝: _____

3.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最能表达作者志趣和情怀,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 1)许:一上下,左右 二答应 三赞同 

(2)绝一停,断,消失 二隔绝 三绝妙

3.D

4.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5.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可以从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来谈,但要求观点要鲜明,言之成理即可,不要偏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1至5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汝心之 固:顽固

   B.惧其不也 已:已经

   C.寒暑节 易:交换

   D.河曲智叟以应 亡:通“无”,没有

2.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皆以美于徐公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

   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

   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古代语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

  C.写智叟的“笑”,写除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B     C     D     B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雀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憨而有危亡之败也。”

  (选自《孔子家语》)

1.按要求完成下面三个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黄口大雀 ( )

   ②孔子谓弟子曰 ( )

   ③身之阶 ( )

(2)下列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人憨而有危亡之败也

  (3)翻译下列句子。

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

2.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1.(1)跟随,跟从            回头看            保全

(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人憨而有危亡之败也

(3)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就忘记了祸害。

2.一是不要贪图眼前利益;二是要多借鉴长者的经验;三是要有忧患意识;四是要谨慎择友。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口技(节选)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3)几欲先走 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1.(1)夹杂; (2)说出; (3)跑;

2.(1)(直到这时,)客人们的心情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坐正了身子。(2)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3.(3分)B

阅读《三峡》,回答1—4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语句。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4.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阙:通“缺”        襄:上

2.(1)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3.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山峻水清三峡美等。

评分标准:宽对即可得分,要在对联中体现三峡的特点。

4.相同点:都从侧面写水。

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卑鄙____________ (2)悉

2.下列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臣卑鄙B.不别治生,长尺寸

C.咨臣当世之事D.不使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出一例即可。

1.(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全部

2.D

3.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4.围绕“勤俭,清廉”答题即可。评价: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潮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文言文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A.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B.皆以美徐公(于:比)

C.四境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D.下令。(乃:于是,就)

2.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A.吾妻之我者(美:美丽)B.时时而进(间:偶然)

C.能面寡人之过者(刺:讽刺)D.寡人之耳者(闻:听到)

3.将“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译成现代汉语。

                                      

4.文章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______ 的道理。第二段写邹忌巧妙运用   的方法,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1.A 

2.B 

3.(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4.直言不易、设喻说理(类比说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