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1-4题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注释]①贾人:商人。②炫卖:叫卖。③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④渐化:逐渐濡染。

1.解释加点的字:

,舍市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离开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内容: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启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1~3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选自周密《观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其远出海门

②饮食百物皆倍常时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②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3.选文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但两段文字的描写方法又有所不同,第一段属于__________描写,第二段属于________描写。

1.①当……时      ②高

2.①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最盛。

②而且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3.浙江海潮的壮观景象            正面(直接)       侧面(间接)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1~3题。

游沙湖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冰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东坡志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往求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就,于是

2.没写上几个字,(他)就深刻了解了别人的意思。

3.从容豁达、旷达乐观。(意思对即可)

阅读《唐雌不辱使命》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欤?”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庸雌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大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朱发,休降祲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大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加点的多义词。

(1)

(2)

2.翻译句子。

寡人喻矣:大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秦王想用五百里地交换安陵,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B.唐雌是个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他奉命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C.“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暗示秦王若威胁唐雎,唐雎则与秦王同归于尽。

D.秦王在唐雎面前折服了,是因为安陵君势力强大。

4.为什么说唐雌没有辜负使命?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做简要分析。

1.(1)出使、派;(2)只,光着

2.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D

4.答:由“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这句可以看出“不辱使命”,表明唐雎的以生命作为代价来要挟秦王的计划成功了,秦王已经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唐雎以无谓的精神战胜了秦王完成了任务。

文言文阅读.完成1-5题。

[甲]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选自《口技》)

1.解释下列中旬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妇抚儿 乳: ②儿含啼 乳:

③当时 是: ④众妙备 毕:

⑤满宾客无不伸颈 坐: ⑥中力拉崩倒之声 间:

⑦几欲先 走: ⑧俄而百千人大呼 俄而: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②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3.文中横线处省略的句子默写在下面空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段在描摹一家四口由睡到醒、[乙]文段在描摹由失火到救火的音响各有特点。它们的特点分别是: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描摹的场景不同,但写法相同。它们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

1.乳:喂奶。乳:__。是:这。毕:全,都。坐:通座。间:夹杂。走:跑。俄而:一会儿。

2.①整个场里的客人没有不伸着脖子,偏着头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认为妙极了。②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每句中重点词语译不出扣分。

3.凡所应有,无所不有。错一字该句不得分。

4.〔甲〕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到大,由分而合。〔乙〕由少到多,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场景,用听众的反应侧面衬托口技的高超技艺。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 )亩之中,傅( )举于版筑之间,胶(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饿其体肤,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根据你掌握的信息填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_________,字子舆,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_________。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之称。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_________》、《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_________”。《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_________”。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_________、_________”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2.为文中加点字注音:

畎:_________ 说:_________ 鬲:_________ 拂:_________

3.按原文填空:

4.从第9题所填写的内容中,找出与“饿其体肤”中的“饿”用法相同的词,试从中选两个,解释其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与“曾益其所不能”里的“曾”用法相同的两个词并解释。

①困于心,衡于虑。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法家拂士

6.翻译句子: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7.此文写作特点十分鲜明,试指出一点,并说明其作用:

8.2008年,我国先是遭受空前雪灾,在奥运火炬传递中,又横遭国外敌对势力及__分子扰乱,继而是汶川大地震的破坏,同时,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也开始冲击我国,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我们祈盼天佑中华!但我们也深知一个道理,就是____写在汶川一座临时教室黑板之上的:“多难兴邦”。

请你结合时事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谈谈对“多难兴邦”的理解:

1.轲     教育家    亚圣       论语       四书       仁政       孟母三迁       断机教子

2.quǎn               yuè               gé           bì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使……贫穷(使……不顺)

乱:扰乱,使……错乱。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共2分,每个1分。)

5.衡,通“横”,梗塞,不顺。       惠,通“慧”,聪明。

亡,通“无”。                       拂,通“弼”,辅佐。

6.上天要把重大的使命交付给这个人。降:下达。任,责任,使命。是,指示代词,这。

7.下面提示为参考重点。

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予安乐”的观点。

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通过归纳推理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练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而处于安逸之中则使人丧失斗志。

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第三段,则通过演绎推理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

8.略(符合题意,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 徧: (2)牺牲玉帛 牺牲:

(3)臣之妻臣 私: (4)今齐地千里 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皆以美于徐公。

(4)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4.【甲】、【乙】两文中刻划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5.【甲】文最后一段与【乙】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_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_________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试结合原文谈谈你对曹刿或鲁庄公的看法及启示:

(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1.(1)同“遍”,普遍            (2)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3)偏爱

(4)“方圆”或“纵横”

2.(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3)(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4)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

3.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4.语言(对话)描写  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5.故克之,故逐之,设喻(类比),王之蔽甚矣

6.参考答案:

(1)①卓越的军事才能: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

②以人为本,“得人心者,得天下”及“肉食者鄙”的政治远见。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意识和爱国思想。

(或鲁庄公:强敌面前,敢战;位卑者请见,能见;曹刿提问,能答;请从,能许:指挥,能听;不知,能问。可见鲁庄公应是一个不怯懦,有胸怀,从善如流,欲有作为的君主。)启示:略(意思对即可。)

(2)略(能联系邹忌劝说的方式,结合现代交际,谈自己的体会,且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3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舜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________

(2)人恒然后能改 过: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饿其体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

2.(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

(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

3.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阅读《俯而学与仰而思》,完成第1—3题。

俯而学与仰而思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特别警示世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乙】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这样一种【丙】。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__同志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但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思”,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 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这里的“究”“通”就是思考;“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就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一家之言”就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的独到见解。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④孔子曾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孔子这句话再精辟不过地论述了“俯而学”与“仰而思”的辩证关系。我们应牢记先贤的教导,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1.请按照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常用的学习方法 ③联系实际的方法

【甲】处应填:_________ 【乙】处应填:_________ 【丙】处应填:_________

2.文中所说的“俯而学”与“仰而思”分别指的是什么?

3.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列举赵括与司马迁的例子各有什么作用。

1.【甲】②    【乙】③    【丙】①

2.“俯而学”指的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

“仰而思”指的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

3.列举赵括的例子证明没有做到“仰而思”就不能获得成功;列举司马迁的例子证明只有做到“仰而思”才能有所成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用“/”为第④段中划线句断句(断三处,不要求加标点)。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______ (2)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_______

(3)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忘__________ (4)进亦忧,退亦忧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2) 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1)第③段中,描写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描写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

(2)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③段运用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迁客骚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两种心情。

6.第④段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1)放晴  (2)日光  (3)一起  (4)这,这样

3.(1)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5.对比  悲喜

6.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