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1~5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得遍现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今诸生学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传: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①廪稍:官府发给的粮食。②葛:夏天穿的衣服。③天质:天资。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余立侍左右,援疑理 ②黑而白章

B.①色愈恭,礼愈 ②余人各复延其家

C.①凡所有之书皆集于此 ②诚开张圣听

D.①不必余之手录 ②皆罢去归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①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①余得遍观群书 ②宅边有五柳树,以为号焉

C.①今诸生学太学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D.①不必若余手录 ②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3.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乙两段文字均选自《送东阳马生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此文是宋濂“加冠”时所写。

B.甲段文字作者叙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以此来勉励东阳马生。

C.甲、乙两段文字中作者与诸生的学习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从甲、乙两段文字来看,学习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客观条件的优越。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学习的角度,谈谈上面两段文字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解析】本题难度较大,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A项中的第一个“质”是“询问”的意思,第二个“质”是“质地、底子”的意思;B项中的第一个“至”是“周到”的意思,第二个“至”是“到”的意思;D项中的第一个“若”是“像”的意思,第二个“若”是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的意思。C项中的两个“宜”都是“应该、应当”的意思。

2.A【解析】本题难度适中,重点考查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中的第一个“以”与“是”连用,“因此”的意思。第二个“以”是“凭、靠”的意思。B项中的两个“因”都是“因此”的意思。C项中两个“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D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用译出。

3.A【解析】本题难度适中,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用直选与排除相结合的方法做出。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已经告老还乡。他在文中回忆了自己“加冠”时的学习情况,并非本文是作者“加冠”时所写,故A项错误。

4.(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意思对即可)

5.答案要点:勤奋刻苦,克服困难,坚持不懈,虚心好问,专心致志。

参考译文:

    (甲)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乙)现在大学生们在大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1—5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___________,_________。怡然不动,傲尔

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____,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1.默写出文中空缺的句子。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潭中鱼可百头 许:

其境过清 以:

③夏水陵 襄:

④清荣茂 峻: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甲乙两文皆是优美的写景抒情的美文,但同中有异,由于作者当时的心态、处境、思想不同,所抒写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请回答两文的异同点:

①描写的相同景致

②抒写的不同思想感情

5.柳宗元笔下美丽的小石潭和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景色宜人,引人入胜。为了发展旅游事业,你做点贡献吧。(下面的两项工作你任意选择一项即可。)

①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

②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小石潭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小石潭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1.甲: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许{左右,表估计  以:因为  襄:上  峻:山高。 

3.①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②即使是骑上快马驾起风来,也没有这么快。

4.①描写了水,水很清澈。②甲 柳宗元面对清澈的水流,流露出的是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乙 郦道元描绘的是一幅山水画卷,展示的是对青山秀水的喜爱之情。

5.做到简洁连贯、生动优美,让游客听到后心情舒畅,游兴大增。参考答案示例:①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消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多情的三峡风光,欢迎各位常游此地。②小石潭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3小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至生皆被绮绣

B.烨然神人 盖余之勤且艰

C.戴朱缨宝饰帽 腰白玉

D.衾拥覆 中有足乐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略无慕艳意 翻译:

(2)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

3.用自己的话说说,末句提到的“勤且艰”的“艰”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

1.答案:D

2.答案:

(1)(我)毫无羡慕的意思。或:(我)一点也不羡慕。

(2)(我)不觉得(或:不认为)吃的穿的不如人。

3.答案要点:“艰”表现在:我从师求学的时候,①冒着严寒(恶劣的天气)、②行走在深山巨谷中(长途跋涉),③足肤冻裂了,四肢冻僵了(身体受冻);④每天只能吃两顿饭,而且吃的不好(饮食差、吃不饱);穿着破旧的衣服(衣服破旧)。

阅读甲乙两个有关“人物对话”的文言文段,做1—3题。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立有 ②臣是以无请

③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

甲:

乙:

3、(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

1、(1)有一会儿(2)不问,不再说话(3)汉水南岸(4)用箕畚运

2、(1)扁鹊远远地看到蔡醒公就转身跑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3、(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2)要点:正视困难,战胜困难

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做1—3题。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前后如此 时朝廷虽尝禁止

⑵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3、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

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1) ① 像 ② 这 (2)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

3、要点:开阔的胸怀。

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完成1-3题。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然不动 ⑵斗折行 ⑶其境过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⑴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得出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个结论的。

1.答案:⑴静止;⑵像蛇一样;⑶因为,由于。

2.答案:⑴(树枝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长短不齐,随风飘动。

         ⑵使人心境凄凉,寒气彻骨,寂静幽深,十分忧伤。

3.答案:⑴位置偏僻。⑵竹树藤多,少有人来游玩。⑶作者对环境的感受。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1—3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①省:音xǐnɡ,明白。 ②落落:堆集的样子。③素蟫:指书里的白色的蠹虫。

(节选自《黄生借书说》)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无从书以观/家贫难

B.以人多以书假余/其切如

C.故有所览省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醉(《醉翁亭记》)

D.假借于藏书之家/先帝在时,与臣论此事(《出师表》)

2.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3.具体说一说[甲][乙]两文的作者幼时分别是怎么读书的?

1.D 

2.(1)抄完后,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期限。

(2)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3.[甲]文作者刻苦抄书,按期归还,得以“遍观群书”;[乙]文作者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第1-3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中加点字没有表达否定意思的一项是

A.使人之所恶甚于死者

B.贤者能丧耳

C.行道之人

D.此之谓其本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结尾句中的“本心”指什么。

1.D

2.⑴因此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⑵(如果)高位厚禄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勇于“舍生取义”的精神(天性)。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弱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遇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种作,男女衣着,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或来问讯,自去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其官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如外人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作者认为桃花源中人们生活幸福美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全,都;与世隔绝的地方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3.因为他们生活在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社会里。

阅读下面一段课外文言文,回答(1)—(3)题。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注: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 ②恶:读wū,怎么。

(1)请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 ( )

A.帝密使人侦视B.濂以实对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政通人和,百废

C.召问群臣臧否D.帝问其

肉食者鄙,又何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请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3)宋濂说“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3)我不与不善者交朋友。言之有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