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1—5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B.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单指男方的配偶

C.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D.来此绝境 古义:极其优美的环境 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2.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翻译。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 ),译文:

3.请写出两个源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4.下列各句中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陶渊明《桃花源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5.《桃花源记》叙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请谈谈你的看法

1.D   

2.(1)(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2)渔人为(他们)一一具体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情,(他们听罢)都感叹惊讶。(“具言”译为“具体地说出”、“叹惋”译为“感叹惊讶”,意近即可。)两题都选者,判第一题。除标准答案外

3.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正确写出一个,即得1分。)

4.C   

5.因为它勾画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环境优美,人们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彼此关心、爱护……这符合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审美追求,令人向往。(言之有理即可。)表明桃花源是理想的生活境界,得l分(突出“理想”即可);表明“桃花源”是人们千百年来的追求,得分(突出“追求”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1—4题。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A.杨子邻人亡羊 之:

B.又请杨子之竖追 之:

2.补充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羊 

2.杨子  邻人

3.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是 时期伟大的 家、教育家。

2、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只限两个停顿。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人不知而不( ) ②吾日三吾身( )

③学而不思则( ) ④诲知之乎 ( )

4、翻译句子。

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论语》讲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为人处事等方面的道理。请从选段中选择一例,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某一方面阐述的道理谈谈对自己的启迪。

启迪:

1、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儒家  春秋  思想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①生气,发怒  ②反省,反思  ③迷惑  ④“女”同“汝”,你

4、(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①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②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5、示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启迪:告诫我们要有谦虚、实事求是的态度,才是智慧的表现。譬如在学习上,我有不懂的就问,不会的就学,这样在考试中才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合理即可。只写例句不得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所选语段写了两件趣事,第一段写的是 ,第二段写的是

2.联系上下文理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句。

“庞然大物”是指 ,这是相对 而言的。“拔山倒树”中的“山”是指 ,“树”是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作者“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神游山林  鞭打哈蟆

2.蛤蟆  小虫子 土砾  杂草

3.(1)我在土著人墙丛草当中,出神地游玩,心情舒畅极了。

  (2)突然有一个庞大的家伙掀倒“山”,压倒“树”而来。

4.因作者留心观察细致,且有一颗善于联想和想像的童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解释加点的字。

(1)我欲楚:

(2)此数者愈

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之:到……去         (2)善:好

2.即使你的马很好,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啊。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办事情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只要方向道路对头,就能充分发挥有利条件。相反地,如果方向道路错了,那么有利的条件就会转变为不利因素,起到相反的作用。

阅读《晏子仆御》选段,完成1—5题。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指车夫)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为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1、文章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车夫的妻子“从门间而窥”时,映入她眼帘的是两个形象;她做车夫的丈夫“ ”;而贵为齐相的晏子却“ ”。

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其夫为相御”中的“御”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之妻从门间而窥B.乃为人仆

C.以实对D.晏子仆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其御之妻从门间而(偷看)B.其夫为御(相国,宰相)

C.拥大盖,驷马(鞭子)D.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的样子)

4、解释下面句中的“其”字

(1)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 )

(2)其夫为相御 ( )

(3)其妻请去 ( )

5、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领悟到什么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为得也。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2、B

3、C

4、(1)晏子的(2)她的(3)车夫的

5、有了错误要勇于改正,指出别人的缺点要讲究方法;对勇于改过的人可以重用,借他人威风来炫耀自己不可取。(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得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文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馓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枣世。

乙文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这两则小故事选自于 ,作者

2.这两则小故事塑造了两位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形象,分别是《咏雪》中的和《陈太丘与友期》中的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②下车之 ③陈太丘与友

4.翻译句子。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6.甲文中用“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7.读乙文回答: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1、《世说新语》或《世说新语笺疏》刘义庆。

2、谢道韫元方

3、家庭聚会拉约定

4、①差不多可以跟空中撒盐相比。②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5、B

6、“柳絮因风起”更好     一是因为它更符合“白雪纷纷”的现实,二是它意境美。

7 、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方面友人都站不住脚,所以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的“之”与现代汉语中的“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乱耳B.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何陋有D.水陆草木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说说本文引用孔子语来结束全文的好处。

4.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1、D

2、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引用孔子的话作结,暗示说明自己是君子,因此陋室不陋,显得立意高远,从而起到了收束全文,突出中心的作用。

4、—个人应该做个品德高尚的人,追求高雅的情调,不要一味地贪图富贵名利,为世俗所累。(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季文子相量、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诛日:“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季文子以德为荣》)

[注]①相:辅佐。②上卿:古代最高的官衔。③其:表推测,“也许,大概”的意思。④爱:吝啬。⑤华国:使国家有光彩。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其 父 兄 之 食 粗 而 衣 恶 者 犹 多 矣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写出一个含“临”字且义项相同的成语。

把酒风 临: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先天下之忧

②人之父兄食粗衣恶,我美妾与马

B.①有心旷神怡

②入无法家拂士

C.①或异二者

②无衣帛

D.①处江湖之远则忧

②安陵君许寡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

5.甲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抱负?(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6.季文子在思想上与范仲淹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1.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

2.面对;成语示例:如临大敌     临危不惧   临危制变   临危授(受)命   居高临下

3.C

4.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人水中的玉璧。(重点实词、虚词翻译正确,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摘抄无误且没有错别字方可得分)

6.示例:季文子与范仲淹都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季文子身为国相,心系百姓,体恤民生疾苦。因为“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者犹多”,自己就“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这是季文子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体现。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1~5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得遍现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今诸生学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传: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①廪稍:官府发给的粮食。②葛:夏天穿的衣服。③天质:天资。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余立侍左右,援疑理 ②黑而白章

B.①色愈恭,礼愈 ②余人各复延其家

C.①凡所有之书皆集于此 ②诚开张圣听

D.①不必余之手录 ②皆罢去归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①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①余得遍观群书 ②宅边有五柳树,以为号焉

C.①今诸生学太学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D.①不必若余手录 ②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3.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乙两段文字均选自《送东阳马生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此文是宋濂“加冠”时所写。

B.甲段文字作者叙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以此来勉励东阳马生。

C.甲、乙两段文字中作者与诸生的学习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从甲、乙两段文字来看,学习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客观条件的优越。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学习的角度,谈谈上面两段文字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解析】本题难度较大,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A项中的第一个“质”是“询问”的意思,第二个“质”是“质地、底子”的意思;B项中的第一个“至”是“周到”的意思,第二个“至”是“到”的意思;D项中的第一个“若”是“像”的意思,第二个“若”是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的意思。C项中的两个“宜”都是“应该、应当”的意思。

2.A【解析】本题难度适中,重点考查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中的第一个“以”与“是”连用,“因此”的意思。第二个“以”是“凭、靠”的意思。B项中的两个“因”都是“因此”的意思。C项中两个“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D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用译出。

3.A【解析】本题难度适中,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用直选与排除相结合的方法做出。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已经告老还乡。他在文中回忆了自己“加冠”时的学习情况,并非本文是作者“加冠”时所写,故A项错误。

4.(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意思对即可)

5.答案要点:勤奋刻苦,克服困难,坚持不懈,虚心好问,专心致志。

参考译文:

    (甲)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乙)现在大学生们在大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