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不独亲其亲
②谋闭而不兴
2.从文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① 通 ,解释:
② 通 ,解释: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试简要概述“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
②
③
1.①以……为亲 ②发生
2.①与通举,举荐、推荐; ②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①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②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不一定为了私利。
4.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为下面文段中画线的语句加上标点符号。
求 而 无 度 量 分 界 则 不 能 不 争 争 则 乱 乱 则 穷
2.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3.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语段的内容。
1.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2.人生下来就会有欲望,有了欲望而得不到满足,就不能不有所追求。
3.制定“礼”的缘由。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上述文字出自《论语》,这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文中的“子”指的是孔子,他是______________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学而时习之B.、学而不思则罔
C.、择其善者而从之D.、温故而知新
5、选文中阐述“学”和“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谈到了一些至今仍然对我们有借鉴意义的学习方法。请试举一例,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略作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春秋
2 、(1)知,通“智”,聪明。
(2)反省
3、(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B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此题为开放题,只要结合学习,抓住“学习方法”这一关键即可得分)
如:“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阅读下文,回答1—5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B.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单指男方的配偶
C.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D.来此绝境 古义:极其优美的环境 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2.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翻译。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 ),译文:
3.请写出两个源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和
4.下列各句中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陶渊明《桃花源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5.《桃花源记》叙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请谈谈你的看法
1.D
2.(1)(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2)渔人为(他们)一一具体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情,(他们听罢)都感叹惊讶。(“具言”译为“具体地说出”、“叹惋”译为“感叹惊讶”,意近即可。)两题都选者,判第一题。除标准答案外
3.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正确写出一个,即得1分。)
4.C
5.因为它勾画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环境优美,人们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彼此关心、爱护……这符合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审美追求,令人向往。(言之有理即可。)表明桃花源是理想的生活境界,得l分(突出“理想”即可);表明“桃花源”是人们千百年来的追求,得分(突出“追求”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1—4题。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A.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B.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2.补充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羊
2.杨子 邻人
3.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是 时期伟大的 家、教育家。
2、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只限两个停顿。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吾日三省吾身( )
③学而不思则罔( ) ④诲女知之乎 ( )
4、翻译句子。
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论语》讲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为人处事等方面的道理。请从选段中选择一例,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某一方面阐述的道理谈谈对自己的启迪。
例
启迪:
1、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儒家 春秋 思想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①生气,发怒 ②反省,反思 ③迷惑 ④“女”同“汝”,你
4、(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①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②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5、示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启迪:告诫我们要有谦虚、实事求是的态度,才是智慧的表现。譬如在学习上,我有不懂的就问,不会的就学,这样在考试中才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合理即可。只写例句不得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所选语段写了两件趣事,第一段写的是 ,第二段写的是 。
2.联系上下文理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句。
“庞然大物”是指 ,这是相对 而言的。“拔山倒树”中的“山”是指 ,“树”是指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作者“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神游山林 鞭打哈蟆
2.蛤蟆 小虫子 土砾 杂草
3.(1)我在土著人墙丛草当中,出神地游玩,心情舒畅极了。
(2)突然有一个庞大的家伙掀倒“山”,压倒“树”而来。
4.因作者留心观察细致,且有一颗善于联想和想像的童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解释加点的字。
(1)我欲之楚:
(2)此数者愈善:
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之:到……去 (2)善:好
2.即使你的马很好,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啊。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办事情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只要方向道路对头,就能充分发挥有利条件。相反地,如果方向道路错了,那么有利的条件就会转变为不利因素,起到相反的作用。
阅读《晏子仆御》选段,完成1—5题。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指车夫)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为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1、文章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车夫的妻子“从门间而窥”时,映入她眼帘的是两个形象;她做车夫的丈夫“ ”;而贵为齐相的晏子却“ ”。
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其夫为相御”中的“御”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B.乃为人仆御
C.御以实对D.晏子仆御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偷看)B.其夫为相御(相国,宰相)
C.拥大盖,策驷马(鞭子)D.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的样子)
4、解释下面句中的“其”字
(1)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 )
(2)其夫为相御 ( )
(3)其妻请去 ( )
5、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领悟到什么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为得也。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2、B
3、C
4、(1)晏子的(2)她的(3)车夫的
5、有了错误要勇于改正,指出别人的缺点要讲究方法;对勇于改过的人可以重用,借他人威风来炫耀自己不可取。(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得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文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馓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枣世。
乙文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这两则小故事选自于 ,作者 。
2.这两则小故事塑造了两位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形象,分别是《咏雪》中的和《陈太丘与友期》中的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②下车引之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
4.翻译句子。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6.甲文中用“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7.读乙文回答: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1、《世说新语》或《世说新语笺疏》刘义庆。
2、谢道韫元方
3、家庭聚会拉约定
4、①差不多可以跟空中撒盐相比。②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5、B
6、“柳絮因风起”更好 一是因为它更符合“白雪纷纷”的现实,二是它意境美。
7 、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方面友人都站不住脚,所以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