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并穷( ) 绮丽 (2)世罕其比( )
2.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答:① ②
(2)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4)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1.①都 ②比得上
2.(1)①击珊瑚 ②展珊瑚 (2)枝柯扶疏,铺垫(3)傲慢,又胸有成竹(4)反映晋代地主生活的豪华与奢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屋舍俨然 俨然: (2)便要还家 要:
(3)便扶向路 向: (4)诣太守 诣:
2.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3.翻译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答:
1.(1)整齐的样子 (2)通“邀”,邀请 (3)从前的,旧的 (4)到
2.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不知有汉等。
3.①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4.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即曹操,曹冲的父亲)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上,称物以载之,则校(比较)可知。”太祖悦,即施行焉。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意所及 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B.欲知其斤重 其:指代“他”
C.咸莫能出其理 咸:都D.太祖悦 悦:高兴
2.翻译“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一句为现代汉语。
译文:
3.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1.B
2.(曹操)向手下人询问这件事,(手下人)都不能想出称象的办法。
3.曹冲从小就很聪明,有科学的头脑。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做1一4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问,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余忆童稚时 __________ ②项为之强__________
③见藐小之物 __________ ④见二虫斗草间,观之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的成语.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①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本文主旨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屑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我 ②通“僵”,僵硬的意思。③的 ④代“二虫”
2、①比喻能明确察觉到最细微的事物。②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③这里形容外表强大而实际很脆弱的东西。
3、①捉住癞虾蟆,用鞭子抽打十几下,把他赶到别的院子。②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③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就变成了白鹤。
4、①、物外之趣 ②一是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二是“我”善于观察和发 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阅读下列两个文言文语段,做1—6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乃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④给以书,遂成大学⑤.
(选自《西京杂记》)
【注释】①逮:及.②穿壁:在墙上打洞.③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④资:借.
⑤大学:大学问家.
1、(1)[甲]文中孙权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法是:______________:给吕蒙指出的读书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乙]文中匡衡无偿给邑人大姓人家劳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孰若孤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衡乃穿壁引其光_______________ ④愿得主人书遍读之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
(1)[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从[甲][乙]两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内容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文刻画人物时运用的相同手法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6、吕蒙的变化和匡衡的勤学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涉猎;见往事。②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①古代王侯自称,②到了……的时候,③于是、就,④代指“书”,
3、①难道让你钻研经典当博士吗!②匡横于是到他家去做佣人,但不要报酬。
4、吴下阿蒙,刮目相看,凿壁偷光
5、都说明了学习使人进步的道理;语言描写
6、围绕吕蒙的“善于听人劝”和匡衡的“苦学”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孙权劝学》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②但当涉猎 涉猎:
③见往事耳 见: ④蒙乃始就学 乃:
⑤宾客意少舒 少: ⑥满坐寂然 坐: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权劝学,吕蒙的反应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4.《孙权劝学》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1.①推托 ②粗略阅读 ③了解 ④于是,就 ⑤稍微 ⑥通“座”
2.①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②即使有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眶,也能做到不眨眼。
3.蒙辞以军中多务。
4.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学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
阅读《童区寄传》回答问题。
童寄者,郴州莞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憧,孰若为一郎憧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或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1.给下面加点词注音。
①贼易之 易: ②老人知道者 道:
③寄伪儿啼,恐栗 栗: ④楚人以晏子短 以:
2.找出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与其通假的字。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 通
②邀见,讲钧礼。 通
③之虚所卖之。 通
④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 通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巫妪何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童微伺其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对表现区寄的作用是什么?
5.这篇文章赞颂了区寄什么精神?
1.①不以为意 ②规律,道理 ③发抖 ④因为
2.①“熙”通“嬉”②“钧”通 “均” ③“虚”通“墟” ④“傍”通“旁”
3.①巫婆为什么去这么久。 ②区寄偷偷地看他睡着了。
4.通过侧面描写,烘托了区寄精神的震撼力量。
5.赞颂了区寄不畏强暴、勇于和善于同歹徒作斗争的精神。
阅读下文,完成1一5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①明察秋毫( ) ②徐喷以烟( )
2.请在括号内将句子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
①私拟作群鹤舞( )空 ②( )于土墙凹凸处
3.翻译下列语句。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怡然称快”指的又是什么事情?(用原文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划线的语句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眼力 ②慢慢地
2.①于 ②余(我)
3.①所以常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②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4.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想象。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更富生活情趣。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5小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等死,死国可乎?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
4.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具备哪几方面才能?
1.(1)逃亡,逃跑 (2)偷偷地.暗地里
2.同样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不是更好吗?
3.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4.答案要点:(1)士兵对陈胜的敬畏(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
5.示例:(1)对当前形势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突出的组织领导才能(意思对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趣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童趣》节选自《 》。作者 ,字 , 代 家。
2.写出本文的通假字,并释义。
“ ”通“ ”,释义为 。
3.解释加点字词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于土墙凹凸处
(3)兴正浓
(4)鞭数十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年幼,方出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沈复 三白 清 文学
2.强,僵,僵硬
3.(1)所以 (2)在 (3)兴味 (4)鞭打,抽
4.(1)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2)我年纪小,看得出神。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