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作者是宋代 。(人名)
2.请按原文填写空缺处。
3.下面成语中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香远益清
A.延年益寿 B.老当益壮C.开卷有益D.良师益友
4.从选文里找出“可爱者甚蕃”中“蕃”的近义词 ;反义词: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周敦颐
2.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B
4.众 鲜
5.笔直洁净地立在那离,可以远远地观赏都不可以到近处玩弄啊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6.衬托莲的君子品格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选自《齐民要术》
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①向之笑者 ②咸来求假焉
2.下列句中的“之”与“时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能以径寸之木 B.、何陋之有
C.、友人惭,下车引之 D.、此种植之不可已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前 (2)都
2.C
3.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
4.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早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能张目对日: ②项为之强:
③徐喷以烟: ④作青云白鹤观:
2.请把下面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文对本文语言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和“吞”两个动词极为生动地表现了蛤蟆捕虫动作的迅速.准确。
C.“冲烟飞鸣”的“冲”,让人想见蚊群在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
D.“鹤唳云端”的“唳”字,让人听到了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4.这篇短文描述了我儿童时代的那几件趣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时常获得“物外之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张开眼睛 (2) 通“僵”,僵硬的意思(3)慢慢的(4)景象
2.①心里想着,眼前果然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②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
3.D
4.三件:观蚊如鹤、神游花台、鞭打虾蟆
5.热爱生活,善观察、联想和想象,答“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4题。
[甲]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与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乙]高缭仕①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②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③之人,四维④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⑤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释:(1)仕:旧称做官为仕。 (2)事夫子:侍奉晏子。(3)仄陋:狭窄浅薄。(4)维:维系。引申为辅助。(5)弼:纠正。
1.下面句中加线的“使”与“齐命使各有所主”中的“使”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晏子使楚B.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C.使子为使D.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文言句子。
(1)然则何为使子?
(2)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
3.[甲]文中楚王为什么说“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乙]文中“左右”为什么认为逐高缭是不义的?
4.从[甲] [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1.C
2.(1)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当使臣呢?
(2)现在他侍奉我已经三年了,还没有纠正过我的过失,所以要辞退他。
3.[甲]文:楚王意在恶意侮辱齐国和晏子。[乙]文: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
4.是一个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赏罚分明,任免有方的人。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选自《陈涉世家》)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将军身被坚执锐( ) (2)或说陈王曰( )
(3)皆刑其长吏( ) (4)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 )
2.翻译下列句子。
(1)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2)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
3.从两段文字可以看出陈涉有哪些优点?
4.“陈胜王凡六月”的原因很多,但从司马迁补叙的乙文来看,原因中应该包括哪一点?
1.(1)武器。(2)有人 (3)惩罚 (4)离去。
2.(1)陈涉传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
(2)他的曾经和他一起被雇佣耕田的老朋友听到这件事,(就)到陈县来了。
3.有非凡的谋略和领导才能,重情谊,守诺言。
4.轻信他人/残暴专横/亲朋的背离。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1)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2) ,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按原文默写(1) (2)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时有物外之趣( )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3)鞭数十,驱之别院( ) (4)徐喷以烟(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文中至少找出两个成语: 、 。
5、《童趣》一文的作者是 __ ,选自《 _ 》。作者在童年时对着蚊子“徐喷以烟”,让蚊子“冲烟而飞鸣”。(1)他做这件事感受到怎样的“物外之趣”?(2)从这一事例中,你感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见藐小之物 以土砾凸者为丘
2、(1)所以(2)同“僵”僵硬(3)鞭打(4)慢慢地
3、(1)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2)瘌蛤蟆舌头一伸出来,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4、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任选两个)
5、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写趣》
童年的作者把眼前的空间想像为蓝天,把自己喷的烟想像为飘浮空中的白云,把蚊子想像为仙鹤。这些想像都超出了他眼前的事物本身,似乎在观赏“鹤唳云端”的景象,享受到了物外之趣。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应该富有观察力和想像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阅读文言短文,完成1-5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日:“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D.置人所/罾鱼/腹中
2.填空。
《陈涉世家》选自 ,它是一部史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鲁迅赞誉为“ , 。”
3.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適戍:强迫去戍边。B.等死:坐等死亡。
C.指意:意图。 D.惊恐:又惊奇,又害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天下苦秦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说说节选部分是怎样表现陈胜非凡的领导才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史记•陈涉世家》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B
4、①天下百姓被秦王朝统治,受苦受难已经很大长时间了。(天下百姓长期受秦王朝统治,痛苦不堪。)②如今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向天下发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5、在谋划之初,以“死国”来突出起义的必要性,再分析形势,指出起义的必要性。接着果断提出“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然后丹书“陈胜王”三字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又命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鬼火”,学狐狸的声音大叫“大楚兴,陈胜王”,从而树立并巩固了陈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为他率众起义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并穷( ) 绮丽 (2)世罕其比( )
2.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答:① ②
(2)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4)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1.①都 ②比得上
2.(1)①击珊瑚 ②展珊瑚 (2)枝柯扶疏,铺垫(3)傲慢,又胸有成竹(4)反映晋代地主生活的豪华与奢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屋舍俨然 俨然: (2)便要还家 要:
(3)便扶向路 向: (4)诣太守 诣:
2.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3.翻译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答:
1.(1)整齐的样子 (2)通“邀”,邀请 (3)从前的,旧的 (4)到
2.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不知有汉等。
3.①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4.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即曹操,曹冲的父亲)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上,称物以载之,则校(比较)可知。”太祖悦,即施行焉。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意所及 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B.欲知其斤重 其:指代“他”
C.咸莫能出其理 咸:都D.太祖悦 悦:高兴
2.翻译“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一句为现代汉语。
译文:
3.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1.B
2.(曹操)向手下人询问这件事,(手下人)都不能想出称象的办法。
3.曹冲从小就很聪明,有科学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