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童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项为之 强( ) 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本文围绕着“趣”字主要写了哪三件趣事?生活中,你有过作者描述的类似的经历吗?

1.①通“僵”,僵硬的意思。  ②安适、愉快的样子。

2.①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②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虫就全被它吞下去了。

3.①观蚊如鹤  ②神游山林  ③鞭打蛤蟆  如看成群的蚂蚁爬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对牛弹琴

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牛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注:①操,琴曲。②虻,昆虫,象苍蝇而形体稍大,吸食人和牲畜的血液。③孤犊(dú),离群的小牛犊。④蹀躞(dié xiè),踮着小步。

1.解释下面加点词。

食如故 伏( ) ②掉尾奋耳 即( )

2.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1.①低头。②立刻,马上。

2.①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或言事。②凡事要看对象,否则徒劳无功。意思对,答出其中一条即可得满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如外人( )

③余人各复至其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1)类  (2)都  (3)邀请

2.桃花源人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理想社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fèng liǎn 帮助办丧事)棺椁(用来办葬事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 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1.选出与上文“乃寓居士人卒于邻”中的“卒”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太祖乃悟,用其人。

B.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C.皆夜惊恐。

D.因恸绝良久,月余亦

2.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

1.D

2.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贵为一方之守的范仲淹居然为一名穷书生的不幸而情动如此,不仅撤宴,还丰厚地救济他,可见他体恤民生多艰,心系百姓疾苦,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第一问漏掉一个短语可以不扣分,但答其它句子的这一问不得分;第二问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实味不同( ) (2)齐人也,盗(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你喜欢晏子这个人吗?请说说你对他的评价。

1.(1)它(们)的果实    (2)犯罪

2.莫非楚地的水土让老百姓喜欢偷盗吗?

3.晏子是一个善于辞令,机敏过人的人。(其他意近也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其所处者(孔子家语)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这段文字意在告诫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原句作答)。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3.根据文意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它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

1.君子必慎其所处者

2.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选自《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选自《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

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①欹qī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知之知之( ) (2)是也( )

(3)思而不学则( ) (4)满则( )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诲女知之乎?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 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 应该相结合。

5、(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是(2)这(3)有害的(4)翻倒

2、(1)教导你的东西  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3、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4、态度  学  思

5、(1) 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敲器)的特点。

(2)示例一: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示例二: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 免冠徒(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不错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区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长跪而之 古义: 今义: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安陵 古义: 今义:

4.翻译句子。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唐雎在骄横傲慢、狡诈残忍的秦王面前自保求存,没有辜负安陵君交给的使命。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列举两个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错通“措”,放置,安放。

3、(1)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2)古义:交换。今义:容易(或答“改变“)

4、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5、(1)坚持原则,态度坚决。如“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2)机智善辩,勇敢无畏。如“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挺剑而起”。

6、(1)蔺相如自愿奉璧出使秦国,使和氏璧“完璧归赵”。(2)晏子出使楚国,使楚王自取其辱。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迨:等到。

⑤倍:同“背”,背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记问不苦人 ( ) (2)其文 (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欲信大义于天下B.恢弘志士之气

C.仓鹰击于殿上D.将军身被坚执锐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或( )。

1、(1)担心  (2)吟咏(或答“诵读”)

2、B

3、C

4、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韦编三绝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作者是宋代 。(人名)

2.请按原文填写空缺处。

3.下面成语中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香远

A.延年益寿 B.老当益壮C.开卷有益D.良师益友

4.从选文里找出“可爱者甚蕃”中“蕃”的近义词 ;反义词: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周敦颐   

2.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B 

4.众  鲜 

5.笔直洁净地立在那离,可以远远地观赏都不可以到近处玩弄啊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6.衬托莲的君子品格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