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齐人也,坐盗
②叶徒相似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各用一个成语或俗语概括楚王和晏子的形象特点。
1.答案:①犯罪。 ②只。
2.答案: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3.答案示例:自作聪明 自作自受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能言善辩 才辩双全 能说会道 不卑不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与乙相善,甲延乙理家政。及官抚军①,并使佐官政,惟其言是从,久而赀财皆为所干没②,始悟其奸,稍稍谯③责之。乙挟甲阴事,遽反噬④。甲不胜愤,乃投牒诉城隍。
夜梦城隍语之曰:“乙险恶如是,公何以信任不疑?”
甲曰:“为其事事如我意也。”
神喟然曰:“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公不畏之,而反喜之,不公之绐⑤而绐谁耶?渠⑥恶贯将盈,终必食报,若公则自贻伊戚⑦,可无庸诉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官抚军:做官至抚军。抚军,官职名。②干没:吞没。③谯:责备。④反噬:反咬一口。⑤绐(dai):哄骗,欺骗。⑥渠:他。⑦自贻伊戚:自作自受。
1.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
A.及官抚军 及郡下,诣太守
B.乙险恶如是 是进亦忧,退亦忧
C.公不畏之 悍吏之来无乡
D.渠恶贯将盈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
3.从“甲”的经历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做人道理?
1.答案:C
2.答案:一个能事事都顺着我心意的人,可怕得很啊!
3.答案:人们都希望别人顺从自己,喜欢听奉承的话。但遇事不讲原则,遇错不及时纠正,必将害人害己。时时事事顺从你、奉承你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臣之妻私臣__________ ②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__
③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 ④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①偏爱 ②受蒙蔽 ③议论(没有贬义) ④间或、偶然
2.答案:①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②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3.答案: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小题。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辨言。”
【注释】①错:镶嵌。②纶:钓鱼绳。③是:正确。
1.下列语句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桂为饵B.皆以美于徐公
C.错以银碧 D.醒能述以文者
2.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B
2.答案: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4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1.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2.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晏子谏景公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公被狐白之裘 被: (4)乃令出裘发粟 裘: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3.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4.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1.何加:有什么好处。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被:同“披”,披着,穿着 裘:皮衣,御寒的衣物
2.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3.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4.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童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项为之强 强( ) 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本文围绕着“趣”字主要写了哪三件趣事?生活中,你有过作者描述的类似的经历吗?
1.①通“僵”,僵硬的意思。 ②安适、愉快的样子。
2.①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②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虫就全被它吞下去了。
3.①观蚊如鹤 ②神游山林 ③鞭打蛤蟆 如看成群的蚂蚁爬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对牛弹琴
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①,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牛虻②之声,孤犊③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④而听。
注:①操,琴曲。②虻,昆虫,象苍蝇而形体稍大,吸食人和牲畜的血液。③孤犊(dú),离群的小牛犊。④蹀躞(dié xiè),踮着小步。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伏食如故 伏( ) ②即掉尾奋耳 即( )
2.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1.①低头。②立刻,马上。
2.①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或言事。②凡事要看对象,否则徒劳无功。意思对,答出其中一条即可得满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②悉如外人( )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1)类 (2)都 (3)邀请
2.桃花源人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理想社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fèng liǎn 帮助办丧事)棺椁(用来办葬事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 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1.选出与上文“乃寓居士人卒于邻”中的“卒”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B.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C.卒皆夜惊恐。
D.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2.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
1.D
2.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贵为一方之守的范仲淹居然为一名穷书生的不幸而情动如此,不仅撤宴,还丰厚地救济他,可见他体恤民生多艰,心系百姓疾苦,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第一问漏掉一个短语可以不扣分,但答其它句子的这一问不得分;第二问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