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 陶后鲜有闻 鲜: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
② 亭亭净植 植: ④相与步于庭中 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3.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心情。
1.[答案] (1)少 (2)洗涤 (3)竖立 (4)走
2.[答案] (1)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3.[答案]托物言志 壮志未酬的苦闷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
A.罔不因势象形 (顺着、就着)B.高可二黍许(上下)
C.佛印绝类弥勒(同类)D.若听茶声然(好像)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C 考查点:本题考查课内文言词语的意义。解题思路:一定要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里去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C项解释错误,应解释为“像”。
2.同“屈”,弯曲(同“屈”或弯曲均可)
3.①(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制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②他们的相互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墨子 鲁问(节选)
鲁阳文君①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 “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②亓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③,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④。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⑤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⑥哉?”
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为必然也。”
注释:①【鲁阳文君】即公孙宽,楚惠王授予他鲁阳之地,故又称鲁阳文子。 ②【天诛】上天的惩罚。③【杀其父】杀害他们的国君。④【不全】指五谷不熟。⑤【强梁】强横,强悍不顺。⑥【悖】荒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谓阳文君曰( )
②今举兵将以攻郑( )
③故其父笞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子墨子闻而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选文,说说墨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对…… 说(对);②来(用来);③用鞭、杖或竹板打(大意正确即可得分,出现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2.墨子听说了就去阻止他(攻郑)。(大意正确即可得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3.墨子是一个反对战争、坚持正义、机智善辩的人。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1~4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甲】文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1.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答“军队”也算对) ④信任,信用
2.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或百姓失去对君王的信任),国家就无以立足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
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齐人也,坐盗
②叶徒相似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各用一个成语或俗语概括楚王和晏子的形象特点。
1.答案:①犯罪。 ②只。
2.答案: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3.答案示例:自作聪明 自作自受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能言善辩 才辩双全 能说会道 不卑不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与乙相善,甲延乙理家政。及官抚军①,并使佐官政,惟其言是从,久而赀财皆为所干没②,始悟其奸,稍稍谯③责之。乙挟甲阴事,遽反噬④。甲不胜愤,乃投牒诉城隍。
夜梦城隍语之曰:“乙险恶如是,公何以信任不疑?”
甲曰:“为其事事如我意也。”
神喟然曰:“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公不畏之,而反喜之,不公之绐⑤而绐谁耶?渠⑥恶贯将盈,终必食报,若公则自贻伊戚⑦,可无庸诉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官抚军:做官至抚军。抚军,官职名。②干没:吞没。③谯:责备。④反噬:反咬一口。⑤绐(dai):哄骗,欺骗。⑥渠:他。⑦自贻伊戚:自作自受。
1.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
A.及官抚军 及郡下,诣太守
B.乙险恶如是 是进亦忧,退亦忧
C.公不畏之 悍吏之来无乡
D.渠恶贯将盈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
3.从“甲”的经历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做人道理?
1.答案:C
2.答案:一个能事事都顺着我心意的人,可怕得很啊!
3.答案:人们都希望别人顺从自己,喜欢听奉承的话。但遇事不讲原则,遇错不及时纠正,必将害人害己。时时事事顺从你、奉承你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臣之妻私臣__________ ②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__
③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 ④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①偏爱 ②受蒙蔽 ③议论(没有贬义) ④间或、偶然
2.答案:①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②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3.答案: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小题。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辨言。”
【注释】①错:镶嵌。②纶:钓鱼绳。③是:正确。
1.下列语句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桂为饵B.皆以美于徐公
C.错以银碧 D.醒能述以文者
2.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B
2.答案: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4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1.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2.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晏子谏景公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公被狐白之裘 被: (4)乃令出裘发粟 裘: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3.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4.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1.何加:有什么好处。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被:同“披”,披着,穿着 裘:皮衣,御寒的衣物
2.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3.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4.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