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译文: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

(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土气,第二次击鼓土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2)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3)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也会背叛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客之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君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吾与徐公美 明日徐公来,视之

C.能谤讥于市 而往,暮斋归

D.徐公不君之美也 未复喜赋不幸之甚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4.选文首先叙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然后写邹忌由己及君,说明“

”的事实(用原文回答);接着叙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和措施;最后写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邹忌讽谏齐威王与扁鹊规劝蔡桓公,劝谏结果有何不同?试从邹忌和扁鹊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

1.B

2.D

3.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4.“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大意对即可)

5.答案示例:邹忌讽谏成功,而扁鹊规劝失败。原因:邹忌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式,使人易于接受,而扁鹊规劝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身份,直言不讳,让其难以接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一4题。

人非上智,其孰无过。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

夫人之过无他,惰慢也,嫉妒也,邪僻也。惰慢则骄,孝敬衰焉;嫉妒则刻,灾害兴焉;邪僻则佚,节义颓焉。是数者,皆德之弊而身之殃。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蜂虿不远则螫身,蟊螣不去则伤稼,己过不改则累德。

若夫以恶小而为之无恤,则必败;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则必覆。能行小善,大善攸基;戒于小恶,终无大戾。

(选自《内训·迁善》,有删节)

注:①跂圣:向圣人看齐。②蟊螣、蜂虿:害虫、毒虫。③恤:担心、忧虑。④攸: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而能知,可以为明 过:

(2)己过不改则德 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人非上智,孰无过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所不能

B.①惰慢骄,孝敬衰焉 ②至无可用,放之山下

C.①善小而忽之不为 ②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①戒小恶,终无大庚 ②是故所欲有甚生者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4.这段选文的主旨十分明显,你还能记起一些与之相关的名句吗?请写出两条。

1.(1)过:有过错(或犯错误)。(2)累:连累,损害。

2.C(A①副词,表反问;②代词,他。B①连词,表因果,就;②连词,表转折,却。C均为连词,因为。D①介词,指明对象;②介词,比)

3.(1)如果有其中的一个方面,就一定像(除掉)蟊螣一样去掉它,像(远离)蜂虿一样远离它。

(2)现在(我)即使死在捕蛇上,与我乡邻们的死相比也已经算晚了,又怎么敢仇恨呢?

4.示例: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附参考译文:

每个人都不是最明智的,谁会没有过错?有了过错能知道,可以算是明智;知道了并能改正,就可以向圣人看齐。小的过错不改正,大的罪过就形成了;小的善行能推广,大的善德就形成了。

人的过错没有别的,就是懒惰怠慢、嫉妒和那恶。(一个人)懒惰怠慢,就会骄纵,孝敬就会衰减;(一个人)嫉妒,就刻薄,灾祸就产生了;(一个人)邪恶,就生活放荡,节义就荒废了。这几个方面,都是道德败坏和人身遭殃(的原因)。如果有一方面,就一定要象(除捧)蟊螣一样去掉它,象(远离)蜂虿一样远离它。不远离蜂虿就容易螫伤自己,不除掉蟊螣就客易伤害庄稼,不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损报害道德修养。

如果因为恶事很小就肆无忌惮地做,最终一定失效;如果因为善事很小就忽视不做,就一定倾覆。能做小的好事,是做大好事的基础;戒除小的坏事,最终就没有大的罪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 陶后有闻 鲜: 清涟而不妖 濯:

② 亭亭净 植: ④相与于庭中 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3.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心情。

1.[答案] (1)少 (2)洗涤  (3)竖立   (4)走

2.[答案] (1)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3.[答案]托物言志   壮志未酬的苦闷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

A.罔不势象形 (顺着、就着)B.可二黍许(上下)

C.佛印绝弥勒(同类)D.听茶声然(好像)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卧右膝,右臂支船(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C  考查点:本题考查课内文言词语的意义。解题思路:一定要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里去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C项解释错误,应解释为“像”。

2.同“屈”,弯曲(同“屈”或弯曲均可)

3.①(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制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②他们的相互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墨子 鲁问(节选)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 “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亓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为必然也。”

注释:①【鲁阳文君】即公孙宽,楚惠王授予他鲁阳之地,故又称鲁阳文子。 ②【天诛】上天的惩罚。③【杀其父】杀害他们的国君。④【不全】指五谷不熟。⑤【强梁】强横,强悍不顺。⑥【悖】荒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阳文君曰( )

②今举兵将攻郑( )

③故其父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子墨子闻而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选文,说说墨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对…… 说(对);②来(用来);③用鞭、杖或竹板打(大意正确即可得分,出现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2.墨子听说了就去阻止他(攻郑)。(大意正确即可得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3.墨子是一个反对战争、坚持正义、机智善辩的人。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1~4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兵,民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革非不坚利也 兵:

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 兵:

④民之矣 信: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甲】文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1.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答“军队”也算对)   ④信任,信用

2.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或百姓失去对君王的信任),国家就无以立足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

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齐人也,

②叶相似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各用一个成语或俗语概括楚王和晏子的形象特点。

1.答案:①犯罪。  ②只。
2.答案: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3.答案示例:自作聪明  自作自受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能言善辩  才辩双全  能说会道  不卑不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与乙相善,甲延乙理家政。及官抚军,并使佐官政,惟其言是从,久而赀财皆为所干没,始悟其奸,稍稍谯③责之。乙挟甲阴事,遽反噬。甲不胜愤,乃投牒诉城隍。

夜梦城隍语之曰:“乙险恶如是,公何以信任不疑?”

甲曰:“为其事事如我意也。”

神喟然曰:“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公不畏之,而反喜之,不公之绐⑤而绐谁耶?渠⑥恶贯将盈,终必食报,若公则自贻伊戚⑦,可无庸诉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官抚军:做官至抚军。抚军,官职名。②干没:吞没。③谯:责备。④反噬:反咬一口。⑤绐(dai):哄骗,欺骗。⑥渠:他。⑦自贻伊戚:自作自受。

1.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

A.官抚军 郡下,诣太守

B.乙险恶如 进亦忧,退亦忧

C.公不畏 悍吏来无乡

D.渠恶贯将 而计其长曾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

3.从“甲”的经历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做人道理?

1.答案:C
2.答案:一个能事事都顺着我心意的人,可怕得很啊!
3.答案:人们都希望别人顺从自己,喜欢听奉承的话。但遇事不讲原则,遇错不及时纠正,必将害人害己。时时事事顺从你、奉承你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臣之妻臣__________ ②王之甚矣____________

③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 ④时时而进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①偏爱  ②受蒙蔽 ③议论(没有贬义)  ④间或、偶然

2.答案:①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②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3.答案: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