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亭然临于泉上者 (2)之者谁

2.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4.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

(1) (2)

5.(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

1.答案:(1)像鸟的翅膀  (2)命名

2.答案:C

3.答案:(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所以山有水就有活力,有草木就有生机,有烟云就秀丽妩媚。

4.答案示例:山清水秀  山穷水尽  千山万水  山重水复

5.答案示例一:会,因为琅琊山上有山峰,有酿泉,有醉翁亭,有林木,这符合画家郭熙对山水的审美标准。

   示例二:会,画家郭熙认为,有山水、草木、云烟、亭榭等景物的相互衬托,画面才美,而琅琊山正符合他的审美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王之甚矣 ②时时而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1.答案:① 受蒙蔽  ②间或、偶然

2.答案: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3.答案:他用自身的例子和体会劝说齐威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两事的相似之处受到启发,明白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注释】① 错:镶嵌。 ② 纶:钓鱼绳。 ③ 是:正确。

1.下列语句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桂为饵B.皆美于徐公

C.错银碧D.醒能述文者

2.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

1.答案:B  B是“认为”的意思,其他是“用”的意思

2.答案:那些华而不实的者做事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效果,不要搞花架子,追求形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人教版教材课文《公输》)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公输盘不 ②请之:

③知而不 ④不可谓知类

2.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荆 国 有 余 于 地 而 不 足 于 民

3.翻译下面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4.(1)第一段交代子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2)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5.墨子劝服公输盘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论辩技巧上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1.①同“悦”,高兴  ②解说  ③劝谏,劝阻  ④明白事理

2.荆 国/有 余 于 地/而 不 足 于 民

3.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4.(1)闻、起、行、至、见。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2)班门弄斧  墨守成规

5.采取迂回战术。先不直接说事由,而是用类比手法,诱发对方亮明观点,然后反驳。

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译文: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

(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土气,第二次击鼓土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2)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3)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也会背叛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客之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君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吾与徐公美 明日徐公来,视之

C.能谤讥于市 而往,暮斋归

D.徐公不君之美也 未复喜赋不幸之甚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4.选文首先叙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然后写邹忌由己及君,说明“

”的事实(用原文回答);接着叙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和措施;最后写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邹忌讽谏齐威王与扁鹊规劝蔡桓公,劝谏结果有何不同?试从邹忌和扁鹊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

1.B

2.D

3.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4.“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大意对即可)

5.答案示例:邹忌讽谏成功,而扁鹊规劝失败。原因:邹忌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式,使人易于接受,而扁鹊规劝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身份,直言不讳,让其难以接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一4题。

人非上智,其孰无过。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

夫人之过无他,惰慢也,嫉妒也,邪僻也。惰慢则骄,孝敬衰焉;嫉妒则刻,灾害兴焉;邪僻则佚,节义颓焉。是数者,皆德之弊而身之殃。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蜂虿不远则螫身,蟊螣不去则伤稼,己过不改则累德。

若夫以恶小而为之无恤,则必败;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则必覆。能行小善,大善攸基;戒于小恶,终无大戾。

(选自《内训·迁善》,有删节)

注:①跂圣:向圣人看齐。②蟊螣、蜂虿:害虫、毒虫。③恤:担心、忧虑。④攸: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而能知,可以为明 过:

(2)己过不改则德 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人非上智,孰无过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所不能

B.①惰慢骄,孝敬衰焉 ②至无可用,放之山下

C.①善小而忽之不为 ②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①戒小恶,终无大庚 ②是故所欲有甚生者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4.这段选文的主旨十分明显,你还能记起一些与之相关的名句吗?请写出两条。

1.(1)过:有过错(或犯错误)。(2)累:连累,损害。

2.C(A①副词,表反问;②代词,他。B①连词,表因果,就;②连词,表转折,却。C均为连词,因为。D①介词,指明对象;②介词,比)

3.(1)如果有其中的一个方面,就一定像(除掉)蟊螣一样去掉它,像(远离)蜂虿一样远离它。

(2)现在(我)即使死在捕蛇上,与我乡邻们的死相比也已经算晚了,又怎么敢仇恨呢?

4.示例: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附参考译文:

每个人都不是最明智的,谁会没有过错?有了过错能知道,可以算是明智;知道了并能改正,就可以向圣人看齐。小的过错不改正,大的罪过就形成了;小的善行能推广,大的善德就形成了。

人的过错没有别的,就是懒惰怠慢、嫉妒和那恶。(一个人)懒惰怠慢,就会骄纵,孝敬就会衰减;(一个人)嫉妒,就刻薄,灾祸就产生了;(一个人)邪恶,就生活放荡,节义就荒废了。这几个方面,都是道德败坏和人身遭殃(的原因)。如果有一方面,就一定要象(除捧)蟊螣一样去掉它,象(远离)蜂虿一样远离它。不远离蜂虿就容易螫伤自己,不除掉蟊螣就客易伤害庄稼,不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损报害道德修养。

如果因为恶事很小就肆无忌惮地做,最终一定失效;如果因为善事很小就忽视不做,就一定倾覆。能做小的好事,是做大好事的基础;戒除小的坏事,最终就没有大的罪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 陶后有闻 鲜: 清涟而不妖 濯:

② 亭亭净 植: ④相与于庭中 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3.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心情。

1.[答案] (1)少 (2)洗涤  (3)竖立   (4)走

2.[答案] (1)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3.[答案]托物言志   壮志未酬的苦闷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

A.罔不势象形 (顺着、就着)B.可二黍许(上下)

C.佛印绝弥勒(同类)D.听茶声然(好像)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卧右膝,右臂支船(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C  考查点:本题考查课内文言词语的意义。解题思路:一定要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里去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C项解释错误,应解释为“像”。

2.同“屈”,弯曲(同“屈”或弯曲均可)

3.①(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制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②他们的相互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墨子 鲁问(节选)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 “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亓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为必然也。”

注释:①【鲁阳文君】即公孙宽,楚惠王授予他鲁阳之地,故又称鲁阳文子。 ②【天诛】上天的惩罚。③【杀其父】杀害他们的国君。④【不全】指五谷不熟。⑤【强梁】强横,强悍不顺。⑥【悖】荒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阳文君曰( )

②今举兵将攻郑( )

③故其父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子墨子闻而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选文,说说墨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对…… 说(对);②来(用来);③用鞭、杖或竹板打(大意正确即可得分,出现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2.墨子听说了就去阻止他(攻郑)。(大意正确即可得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3.墨子是一个反对战争、坚持正义、机智善辩的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