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崔枢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①。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②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脱③殁,君能始终之否?”崔许之。曰:“某有一珠,价万缗④,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⑤于阡陌。
后一年,崔游丐亳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毫来追捕,崔曰:“傥⑥窀穸⑦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汴帅王彦谟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明年登第,竟主文柄⑧,有清名。
注释:①同止:住在一起。②荷(hè):受,承蒙。③脱:或许。④缗(mín):即一贯钱。④瘗(yì):埋葬。⑥傥:倘若。⑦窀穸(zhūn xī):墓穴。⑧文柄:掌文权,指任秘书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人得疾,既笃 ②傥窀穸不为盗所发
③奈何忽蓄异宝 ④并勘珠所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君能始终之否 ②处江湖之远
B.①敢以奉君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①汴帅王彦谟奇其节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①遂剖棺得其珠 ②遂逐齐师
3.翻译文中画线句“伺无人,置于柩中,瘗于阡陌。”的意思。
4.结合文章,说说崔枢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可引用原文)
【译文】崔枢在应进士考试时,曾在河南汴州客居半年,与一个海外来的商人同住。那商人得了病,且愈来愈重,便对崔枢说:“承蒙你照顾,你不因为我是外族人而看不起我。看来我这病是难好了,我们那里人重土葬,如果我一旦死了,你能不能一如既往、热心地照料我的后事?”崔枢答应了。那商人又说:“我有一珠宝,价值万贯,持着它能蹈火赴水,它是宝中之宝,我想冒昧送给你。崔枢接受了。但商客死后,崔怄自忖:我是一个到礼部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来往于各州府县都有政府接待,都能满足我日常生活所需,我怎么忽然想收藏人家的奇异珍宝呢?于是,崔枢待身边无人之时,将珠宝放入那位商人的灵柩之中,将珠宝连同商人—起葬于田野路边。
一年后,崔枢游学到安徽亳州时,听说那海外商人的妻子来寻夫,并查问珠宝的下落,一口咬定那珠宝必在崔秀才手中,并告到州府,所以州府派兵到毫州来追捕崔枢。崔枢说:如果坟墓不被盗挖,珠宝必在棺木中。后来开棺果然找到了珠宝。汴州的军政长官王彦谟为崔枢的节操所惊奇折服,欲请他做幕僚,崔枢不肯。第二年,他参加科考,考上了进士,终于掌管了文权,有清高的声望。
1.①病势沉重。②打开:开启。③储藏,私藏。④调查,查问。
2.D
3.崔枢待身边无人之时,将珠宝放入那位商人的灵柩之中,将珠宝连同商人一起葬于田野路边。
4.不以外夷见忽/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枢中/欲命为幕,崔不肯/主文柄,有清名(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述)
阅读,完成1—4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虽有千里之能 (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3)与常马等不可得( ) (4)执策而临之 ( )
2.翻译下列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想想看,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古诗词中写到“马”的诗句比比皆是,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1、(1)即使( 2)有时(3)等同,一样(4)鞭子
2、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它的意愿。
3、作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4、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阅读,完成1—3题。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1.下列句中与“马者王之所爱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优孟闻之B.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翻译下列句子。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3.楚庄王已下令说“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为何还能够进谏成功?请简要回答。
1、C
2、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
3、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严词拒绝;优孟言辞诙谐幽默,“欲擒故纵”,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推出荒诞的结论,使楚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译文: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做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____________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文章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而又轻松的家庭氛围,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三个词语。
4.文中的画线旬均用来比拟“大雪纷纷”,请你照此也说出一个比喻句。
吾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指子侄辈,家中的年轻一代人 ②大致,差不多
2.(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后来成为)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内集、欣然、大笑(或:乐、寒雪)(任选三个即可,写出两个可得分)
4.提示:为七字比喻句,且体现“大雪纷纷”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3题。
(甲)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乙)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齐命使,各有所主____________ ②而尝极东方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①然则何为使子?
②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3.(甲)文中,通过宴子的反问,充分表现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学”与“深造道德”的关系上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②穷尽
2.①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
②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
3.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善于与论敌周旋的外交才干 勤学苦练 要“深造道德”,刻苦学习必不可少。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
太宗察佞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选自《隋唐嘉话》)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士及叩头谢曰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
3.读了这篇短文,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1.谢罪。
2.我不清楚奸佞小人是谁,心里常怀疑是你却未能确定。
3.示例:①越是赞美之词,越要高度警惕。②奸佞小人能言善辩,人受蒙蔽是难免的,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犯错误的人。(任选一条即可。其它合乎文意者也可。)
阅读《童趣》选文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______________ ②方出神______________
③徐喷以烟______________ ④又留蚊于素帐中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采用讲述大意的办法。
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①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观察事物,经常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 )
A.他能张目对日。B.他能明察秋毫。
C.他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D.他有丰富的想像力。
5.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1.①所以 ②正 ③慢慢的 ④白色
2.①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清楚,形容视力极好。②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①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②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4.D
5.记叙了夏天视飞蝇为群鹤的趣事。
阅读《纪昌学射》回答问题。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子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这矣。”
1.给下面句中的加点词注音。
①亚学视而后可。 亚: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③旬日之间,浸大也。 浸: ④既而儿醒,大啼。 既而:
⑤蒙乃始就学。 乃: ⑥众妙毕备。 毕: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纪昌是这则故事的主人公,作者为什么还写甘蝇、飞卫?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至少写出两方面)
1.①次、再 ②推辞 ③渐渐 ④不久,紧接着 ⑤于是,就 ⑥全,都
2.①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②你先学会不眨眼,然后才能跟你谈射箭。
3.要点:为下文写纪昌练就非凡的射击技术做铺垫。②强调名师的指导。
4.示例:①练好基本功,打好基础 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③踏踏实实,持之以恒 ④认真扎实,精益求精(有道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②余至扶风之明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示不忘一也/长烟一空B.以为休息之所/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为亭于堂之北/武陵人捕鱼为业D.五日不雨可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②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4.《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共通之处。
1.①题名,命名②第二年
2.D
3.①接着是整月不下雨,百姓很着急。②忧愁的人因此欢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
4.关心人民疾苦(2分,意思列即可。答“喜雨”给1分)与民同乐(2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表示喜庆。古代遇到喜庆,使以此题名于事物,表示不忘。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名字。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始营建官邸。在厅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面凿了一口池塘,引水种树,作为休息场所。接着是整月不下雨,百姓很着急。到了三月乙卯日下雨了,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却感到不满足。丁卯那天是大雨,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相互庆贺于衙院,商人相互歌唱于市场,农民相互喜悦于田头。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全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造成。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而告之:“如果五天不下雨,行么?你们一定会说:‘五天不下雨,麦子就长不成了。’十天不下雨呢?又一定会说:‘十天不下雨稻子就长不成了。’无麦无稻,年成就要饥荒,讼案增加而盗贼纷起,这样,我和诸位即使想游赏于这座亭中,办得到么?幸喜上天不遗弃下民,刚旱不久便赐雨于人间,使我与诸位能够相互舒畅地欢乐于亭中,这都是雨的恩赐啊!怎么可以忘记呢?”
阅读韩愈的《马说》一文,做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文段中表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千里马异于常马特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通“ 饲”,喂。 ②马鞭子,这里是用马鞭子打的意思。
2.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对统治者辱没人才的不满与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