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选出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衾拥覆(用)B.无奔走劳矣(的)

C.同舍生皆绮绣(被褥)D.四支劲不能动(僵硬)

2.将“无冻馁之患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

3.第一段写作者 的艰苦,按顺序分别写了 ____ 等四个方面的艰苦情形。

4.通过学习本文,结合你自己的求学经历,谈谈本文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   (抓住关键词语翻译,意思对即可)

3.求学,行、住、食、衣

4.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从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学习态度等任一角度谈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秩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翁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得,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用不超过6个字的句子概括2、3段文字大意。

(1) (2)

2、第2段,邹忌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事设喻,将国事和家事联系起来,达到讽谏的目的。他是如何委婉劝说齐威王的?试解说。

3、第3段 三个时间词语表明齐威王纳谏除蔽的过程。成语 就是出自本文。

4、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

启示

1、(1)  邹忌入朝讽谏   (2) 齐王下令进谏      

2、邹忌抓住私事和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拿私事去比国事,由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使自己受蒙蔽类比因宫妇左右私,朝廷之臣畏,四境之内求以致齐王受蒙蔽之深,从而达到了委婉讽谏的目的。

3、令初下  、 数月之后  、 期年之后 , 门庭若市 。

4、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两个要点)。

5、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 提出 建议,注意语言的委婉。

阅读,完成1—4题。

【甲】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周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乙】按《图经》,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然,故以为名。东亘二里许,枕压桂水。其西岩有石门,中有石像,故曰“福庭”。又门阴构齐云亭,迥在西北。旷视天表,想望归途,北人游此,多轸乡思。会昌三年六月蒇功,南自曲沼,上极山椒。四年七月功既

(唐·元晦《叠彩山记》)

【注释】①迥:远。②轸,通“紾”,谓心如扭捩,悲痛。③蒇(chǎn)功:谓工程告竣。蒇,完成。④山椒:山顶。⑤功既:事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坡植牡丹、芍药( ) (2)俱以假山( )

(3)东亘二里( ) (4)上山椒(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坐中,颓然碧窈 ②西岩有石门,中有石像

B.①极山椒 ②植果子松数棵

C.①实奇 ②山石文横布

D.①以为名 ②见两小儿辩斗,问其

3.翻译下面句子。

(1)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2)东亘二里许,枕压桂水。

4.甲乙两文都是山水游记,你认为写好山水游记应注意哪些方面?

1.(1)顺着,沿着 (2)显扬,有名声 (3)左右 (4)到达

2.C(A项①为代词“那”,代水阁②为代词,代“叠彩山”;B项①为介词“向上”,②为介词“在上面”;C项①②都是“因为”的意思;D项①为连词“所以”,②为名词“缘故”)

3.(1)有一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2)向东绵延二里左右,仿佛枕压在漓江上。

4.(1)处理好记叙顺序(2)突出景物特点(3)运用一定的修辞,如比喻等。(答对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崔枢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其人得疾,既,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脱殁,君能始终之否?”崔许之。曰:“某有一珠,价万缗,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于阡陌

后一年,崔游丐亳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毫来追捕,崔曰:“傥窀穸不为盗所,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汴帅王彦谟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

注释:①同止:住在一起。②荷(hè):受,承蒙。③脱:或许。④缗(mín):即一贯钱。④瘗(yì):埋葬。⑥傥:倘若。⑦窀穸(zhūn xī):墓穴。⑧文柄:掌文权,指任秘书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人得疾,既 ②傥窀穸不为盗所

③奈何忽异宝 ④并珠所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君能始终否 ②处江湖

B.①敢奉君 ②不物喜,不以己悲。

C.①汴帅王彦谟其节②国不以山溪之险。

D.①剖棺得其珠 ②逐齐师

3.翻译文中画线句“伺无人,置于柩中,瘗于阡陌。”的意思。

4.结合文章,说说崔枢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可引用原文)

【译文】崔枢在应进士考试时,曾在河南汴州客居半年,与一个海外来的商人同住。那商人得了病,且愈来愈重,便对崔枢说:“承蒙你照顾,你不因为我是外族人而看不起我。看来我这病是难好了,我们那里人重土葬,如果我一旦死了,你能不能一如既往、热心地照料我的后事?”崔枢答应了。那商人又说:“我有一珠宝,价值万贯,持着它能蹈火赴水,它是宝中之宝,我想冒昧送给你。崔枢接受了。但商客死后,崔怄自忖:我是一个到礼部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来往于各州府县都有政府接待,都能满足我日常生活所需,我怎么忽然想收藏人家的奇异珍宝呢?于是,崔枢待身边无人之时,将珠宝放入那位商人的灵柩之中,将珠宝连同商人—起葬于田野路边。

    一年后,崔枢游学到安徽亳州时,听说那海外商人的妻子来寻夫,并查问珠宝的下落,一口咬定那珠宝必在崔秀才手中,并告到州府,所以州府派兵到毫州来追捕崔枢。崔枢说:如果坟墓不被盗挖,珠宝必在棺木中。后来开棺果然找到了珠宝。汴州的军政长官王彦谟为崔枢的节操所惊奇折服,欲请他做幕僚,崔枢不肯。第二年,他参加科考,考上了进士,终于掌管了文权,有清高的声望。

1.①病势沉重。②打开:开启。③储藏,私藏。④调查,查问。

2.D

3.崔枢待身边无人之时,将珠宝放入那位商人的灵柩之中,将珠宝连同商人一起葬于田野路边。

4.不以外夷见忽/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枢中/欲命为幕,崔不肯/主文柄,有清名(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述)

阅读,完成1—4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千里之能 ( ) (2)一食尽粟一石( )

(3)与常马不可得( ) (4)执而临之 ( )

2.翻译下列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想想看,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古诗词中写到“马”的诗句比比皆是,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1、(1)即使( 2)有时(3)等同,一样(4)鞭子

2、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它的意愿。

3、作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4、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阅读,完成1—3题。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1.下列句中与“马者王之所爱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优孟闻B.寡人过一至此乎

C.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D.鸣而不能通其意

2.翻译下列句子。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3.楚庄王已下令说“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为何还能够进谏成功?请简要回答。

1、C

2、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

3、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严词拒绝;优孟言辞诙谐幽默,“欲擒故纵”,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推出荒诞的结论,使楚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译文: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做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____________

②撒盐空中可拟 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文章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而又轻松的家庭氛围,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三个词语。

4.文中的画线旬均用来比拟“大雪纷纷”,请你照此也说出一个比喻句。

吾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指子侄辈,家中的年轻一代人       ②大致,差不多

2.(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后来成为)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内集、欣然、大笑(或:乐、寒雪)(任选三个即可,写出两个可得分)

4.提示:为七字比喻句,且体现“大雪纷纷”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3题。

(甲)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乙)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齐使,各有所主____________ ②而尝东方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①然则何为使子?

②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3.(甲)文中,通过宴子的反问,充分表现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学”与“深造道德”的关系上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②穷尽

2.①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

②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

3.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善于与论敌周旋的外交才干    勤学苦练       要“深造道德”,刻苦学习必不可少。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

太宗察佞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选自《隋唐嘉话》)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士及叩头曰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

3.读了这篇短文,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1.谢罪。

2.我不清楚奸佞小人是谁,心里常怀疑是你却未能确定。

3.示例:①越是赞美之词,越要高度警惕。②奸佞小人能言善辩,人受蒙蔽是难免的,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犯错误的人。(任选一条即可。其它合乎文意者也可。)

阅读《童趣》选文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时有物外之趣______________ ②出神______________

喷以烟______________ ④又留蚊于帐中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采用讲述大意的办法。

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①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观察事物,经常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 )

A.他能张目对日。B.他能明察秋毫。

C.他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D.他有丰富的想像力。

5.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1.①所以  ②正  ③慢慢的  ④白色 

2.①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清楚,形容视力极好。②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①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②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4.D

5.记叙了夏天视飞蝇为群鹤的趣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