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黔之驴》,完成1—4小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这则寓言述写了老虎惧驴、__________、戏驴、__________的全过程,表现了老虎的聪明。

2.文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另外从这个小故事中又产生了一个成语请写出来。

(1)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技止此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虎与驴的?

1.识驴、吃驴

2.(1)庞然大物  (2)黔驴技穷

3.①把它当作神    ②技艺只不过如此罢了。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庞大的东西吓倒,要仔细观察研究,找到它的弱点,从而战胜它。也告诫我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虎无疑是聪明、勇敢的。驴很笨,它不去研究对方,不考虑对付老虎的办法,结果被吃。

对比阅读以下两段文字。完成1—4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无从书 ( )

(2)余得遍观群书 ( )

(3)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是否一样?请加以辨析。

录毕,送之

无奔之劳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4.甲、乙两段文字是怎样进行对比的?通过对比,说明了什么?

1.(1)得到  (2)因此  (3)朝廷

2.相同。“走”为动词,“跑”的意思。

3.(1)因为这个缘故人家多愿意借书给我。 

(2)(冬天)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冰非常坚硬,(我的)手指不能屈伸,也不(因此有所)放松。

4.“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相对比。通过对比说明处于优越条件下学业不能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或尽粟一石。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之:“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马者: (2)之不以其道:

(3)一或尽粟一石: (4)执策而之曰:

2.翻译下列句子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3.“虽有千里之能,食饱,力足,才美外见。且欲与常马等可得”连用四个“不”字,极写“食马者”的 ,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

4.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1.(1)通“饲”,喂    (2)用鞭子打  (3)吃一顿   (4) 面对

2.(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或者“不以千里马著称”或“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无知   愤慨(愤懑)

4. 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5.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或者: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言之成理可给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做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甲)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乙)文作者是 ,他们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请补写出文中的横线上空缺的句子。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杂然而前 (4)树林阴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处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试简要赏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欧阳修

2、泉香而酒洌   颓然乎其间者

3、(1)考虑,想到 (2)一起,共同 (3)摆开,摆放(4)遮盖

4、(1)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5、“积水空明”以水喻月,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以藻、荇喻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总之,作者用凝练的笔墨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甲)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都包含其中。(乙)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的情怀。

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上文出自《 》 ,其作者是( ),( )著名( )家,( )家。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蒙以军中多务 不而别

B.自以为大有所求精

C.但当涉,见往事耳 进山打

D.士三日 结友而

3.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或以钱币乞之

C.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D.撤屏视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第(1)(2)两题任选一题作答,第(3)题必答。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2)吕蒙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

(3)你认为孙权劝的效果如何,请说明理由。这种写法有何好处?

1.《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

2.D           

3.A            

4.略          

5.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6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少负气节,沉默寡言,家贫力学,尤《左氏春秋》、孙__法。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①,挽弓三百斤,弩②八石。学射于周侗③,尽其术,能左右射。侗死,朔望④设祭于其冢⑤。父之,曰:“汝为时用,其徇⑥国死义乎。”康王继位,飞上书数千言,大略谓:“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⑦辈不能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选自《宋史》)

【注释】①冠:古代的礼制,男子到了二十岁,即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②弩:箭。③周侗:陕西人,少年习武,后拜少林派武师谭正芳为师,得少林武术真传,且文武全才。④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⑤冢:坟墓。⑥徇:舍身。⑦黄潜善、汪伯彦:南宋抗金时主和派代表人物。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臣 愿 陛 下 乘 敌 穴 未 固

2.解释文中加点词。

(1)好: (2)义: (3)承:

3.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4.岳飞少年时,家贫,但在学习上是很努力的,文中的哪句话是说明他勤奋努力的?请摘录出来,写在下面

5.选文选取了哪些事例来表现岳飞的优秀品质和出众的才能?请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6.岳飞拜谒武侯祠(即诸葛亮祠堂)的时候,书写了《出师表》,其手迹保存至今,字体潇洒道劲,为书法艺术的珍品。岳飞在书写时自述“泪如雨下,挥涕走笔”。而诸葛亮在《出师表》最后也说自己“临表涕零”。请你结合选文,简要谈谈你对诸葛亮和岳飞“涕泪”的理解。

1.臣愿/陛下/乘敌穴朱同

2.喜欢;     认为……有义气;承担,担负。

3.亲自率领车队北伐,那么一定会鼓舞将士士气,被敌军占领的士地可以收回。

4.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5.①勤奋读书     ②刻苦练功    ③尊师好友    ④上书抗金

6.岳飞与诸葛亮同为爱国忠君的志士,然而,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一个受制于昏庸无能的君主,一个被奸臣谗言所毁,报国无门,杀敌不能,壮志难抒,所以内心哀痛悲愤,以致泪下。(意同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编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叱咄( )( ) 俟其欣悦( ) 负箧曳屣( )( ) 绮绣( )

2.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以是: 礼愈至: 俟其欣悦:

3.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窥谷忘反B.四支僵劲不能动

C.食不饱,力不足D.其真无马邪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

6.请写出你所积累的两旬有关勤奋刻苦的名言警句。

1.chì duō                sì         qiè         xī         qǐ

2.因此       周到      等待

3.C

4.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5.求学难,从师难,求学生活艰苦

6.业精于勤,荒于嬉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黑发不知勤学早,自首方悔读书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阅读,完成1—4题。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庵:茅草小屋。 ④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⑤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负从师,不惧险阻 ( )

(2)依林木之下 ( )

(3)门徒其勤学 ( )

(4)常以净衣之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是人多书假余 ②记其事

B.①将归见其亲也 ②题衣裳

C.①谓行尸走肉耳 ②常以净衣易

D.①编茅庵 ②余故道学之难以告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4.阅读本文,结合我们学过的《送东阳马生序》,谈谈你从中受到启发。

1.(1)背着(2)有时  (3)敬佩  (4)交换

2.B

3.人喜欢学习,虽然死了但是精神还存在;(如果)不学习,虽然活着,(我们)叫他没有灵魂的空壳。(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4.(1)学习要勤奋:       (2)学习要虚心请教;

(3)学习应不怕险阻艰辛;(4)学习应多读书,勤积累;

(5)人要有所作为,必须趁年轻多学习,等等。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 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习其声 ( ) ② 以为噬己也( )

烛而得其形( ) ④ 他日钟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②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3.从【甲】文中演变出的成语有

4.请比较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的认识有何不同之处。

1、① 逐渐    ② 将要   ③ 摸    ④听到

2、①(老虎)躲在林子里偷偷看它(驴),渐渐的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窥”、“ “稍”“、 慭慭然”三个词必须有所体现 )

②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形状像铜盘。(“或”、“状”二个词必须有所体现)

3、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庞然大物。

4、①老虎在认识陌生事物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眇者对于事物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

   ②眇者对于事物的认识是片面的,而老虎却能够全面地去看待问题。

   (有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甲文】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文】白居易尝因论事,言“陛下错”,上色庄而罢,密召承旨李绛,谓:“白居易小臣不逊,须令出院。”绛曰:“陛下容纳直言,故群臣敢竭诚无隐。居易言虽少思,志在纳忠。陛下今日罪之,臣恐天下各思箝口,非所以广聪明,昭圣德也。”上悦,待居易如初。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指唐宪宗李纯 ②承旨:官名③出院:指离开翰林院④箝:夹住,今写作“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今或无罪( )

(2)故群臣敢竭诚无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扶苏数谏故 凡可得生者何不用也

B.二世杀 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C.圣德也 以陛下平明之理

B.居易言少思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翻译下列句子。

(1)上使外将兵

译句:

(2)陛下今日罪之

译句:

4.扶苏因“ ”而当立不立;白居易虽因“ ”引得唐宪宗不快,但唐宪宗最终“待居易如初”,这说明唐宪宗是个 的人。

1.(1)听说  (2)隐瞒

2.C

3.(1)皇上(秦始皇)派他到外面带兵(“使、将”为评分点)

(2)陛下今天惩罚了他(或:陛下今天认为他有罪)(“罪、之”为评分点)

4.“数谏故”   “言‘陛下错’”  能听取意见的(从善如流的)

[译文]白居易曾经因为在禀报政事时,说了“陛下错”,惹得宪宗皇上非常严肃地宣布罢朝,秘密地召来承旨李绛,对他说:“小臣白居易出言不逊,必须把他撵出翰林院。”李绛说:“陛下能够接受直言不讳的劝谏,因此大臣们敢竭尽忠诚而对皇上无所隐瞒。白居易的话虽然欠考虑,但是他想的却是怎样献出忠心来。陛下今天惩罚了他,(我想)恐怕会引得大臣们(天下之人)不想再发表政见了,因此,这不是用来广开言路、显示圣德的办法。”皇上听后高兴了,对待白居易如同当初一样。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