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黄生借书说(节选)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经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故有所览,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螵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心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之书俱。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其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文中省略成分是一种常见现象,请你用恰当的文言字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 )不与(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②为一说,使之书俱。

4.选文第一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什么观点?

1.①这样②就

2.吾、余、张氏、余(吾)

3.①我小时候喜欢读书,家里很穷难以得到书。

②写了这篇“说”,把它一起交给黄生。

4.书非借不能读也

阅读短文,完成1—2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文中第一段加点的词语。

(1)天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理上的优势。

(3)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2.(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道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站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区寄传(节选)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人一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布其口 ②刃道上 ③贼之 ④童微其睡

2.用“△”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与哪个字相通。

①之虚所卖之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②恐栗,为儿恒状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②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

4.作为当代中学生,你应该学习区寄的什么精神?

1.①口袋,这里做动词用,“捂住”的意思。    ②插       ③轻视    ④察看、窥察

2.①“虚”通“墟”         ②“栗”通“傈”

3.①与其作两个人的仆人,那比得上一人独自占有呢。

②把绑着的双手靠近火炉,用火把绳子烧断,即使手烧伤了,也不害怕。

4.学习区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狼(节选)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导。

1.蒲松龄,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是他的代表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翻译下列句子。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1.留仙,柳泉居士,清,聊斋志异。

2.①“止”通“只”;“止”,停下来  ②“之”代骨头;“之”,结构助词

3.屠户非常害怕,恐怕前后受到狼的夹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注释]文首:花脑袋. 喙(huì):鸟嘴. 自詨(jiào):自己称呼自己. 堙(yín):填塞.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遗 男

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是/炎帝之少女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帝感其危急存亡之秋也

B.惧其不也,告之于帝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C.告之帝 女娃游东海

D.如土石何? 有鸟焉,状如乌

3.翻译下列句子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和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反映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流行歌曲《愚公移山》,同学们利用其中的两句歌词结合课文展开一场辩论,你支持哪一方的观点?请写出支持的理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履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噢,了却了心中祈愿。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甲方:“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愚公应该移山。

乙方:“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愚公应该搬家。

我支持( )观点,理由:

1.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B(停止)(A诚心/确实;C向/到;D语气副词,强调质问(反问)的语气/代词,它的)

3.A春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B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附翻译: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4.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5.示例:甲方理由:干任何事,光有热情是不够的,更要有科学的态度,愚公要移走两座人力很难移走的大山,违背自然规律;而搬家经济实惠,效率高,前景好,而且环保。所谓: “山不转,水要转,水不转了,人要转”,面临如此两座大山,毫无疑问,愚公更理智的做法应该搬家。

乙方理由:愚公移山,对矛盾毫不躲避,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搬家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矛盾的错误做法。愚公移山所表现出来的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韧”的精神,凡是不要先说不能,一切皆有可能。(没有写理由不给分,视理由充分程度给分)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二章)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于色( )B.、而后( )

C.、服以立( )D.、得反国(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翻译下面句子。

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谈谈。

5、请为甲文中的观点“生于忧患”补充一个课外事例作为事实论据。

6、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甲文的作者孟子便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请你选择百家中一种学派,完成下列表格。

学说派别

代表人物

著作

名言

1、A征验、表现B 明白C通“披”D终于,最终。

2、D

3、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天下的原因,是说谄媚话的人太多了。

4、①两文都谈到了“法家拂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甲文说“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文则通过宋昭公的例子具体说明了这一点。②两文都谈及了如何对待过失的问题。甲文说“人恒过,然后能改”;乙文中的宋昭公“亡而能悟”,有过能改,终于返回了自己的国家。(能写出一点并结合材料展开谈便可)

5、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6、例:兵家、孙武、《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阅读唐朝人韦元甫的《木兰诗》,完成1~4小题。

禾兰抱杆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求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风裂入肤。老父旧赢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帼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部,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乐府诗集》卷二十五 唐朝人韦元甫《木兰诗》)

1.解释加点的字。

朔:_____________ 殊:_____________

2.请分别写出韦元甫《木兰诗》和课文《木兰诗》中概括木兰从出征到凯旋全过程的诗句。

韦元甫的《木兰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中的《木兰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首《木兰诗》对木兰的征战生活都写得十分简略,为什么?

4.请想像“门前旧军部”“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时的心理活动。

1.朔:北方。  殊:不同

2.韦元甫的《木兰诗》: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课文中《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因为这两首诗的重点不在写战争过程,所以略写。

4.想像合理即可。

阅读《黔之驴》,完成1—4小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这则寓言述写了老虎惧驴、__________、戏驴、__________的全过程,表现了老虎的聪明。

2.文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另外从这个小故事中又产生了一个成语请写出来。

(1)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技止此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虎与驴的?

1.识驴、吃驴

2.(1)庞然大物  (2)黔驴技穷

3.①把它当作神    ②技艺只不过如此罢了。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庞大的东西吓倒,要仔细观察研究,找到它的弱点,从而战胜它。也告诫我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虎无疑是聪明、勇敢的。驴很笨,它不去研究对方,不考虑对付老虎的办法,结果被吃。

对比阅读以下两段文字。完成1—4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无从书 ( )

(2)余得遍观群书 ( )

(3)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是否一样?请加以辨析。

录毕,送之

无奔之劳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4.甲、乙两段文字是怎样进行对比的?通过对比,说明了什么?

1.(1)得到  (2)因此  (3)朝廷

2.相同。“走”为动词,“跑”的意思。

3.(1)因为这个缘故人家多愿意借书给我。 

(2)(冬天)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冰非常坚硬,(我的)手指不能屈伸,也不(因此有所)放松。

4.“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相对比。通过对比说明处于优越条件下学业不能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或尽粟一石。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之:“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马者: (2)之不以其道:

(3)一或尽粟一石: (4)执策而之曰:

2.翻译下列句子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3.“虽有千里之能,食饱,力足,才美外见。且欲与常马等可得”连用四个“不”字,极写“食马者”的 ,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

4.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1.(1)通“饲”,喂    (2)用鞭子打  (3)吃一顿   (4) 面对

2.(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或者“不以千里马著称”或“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无知   愤慨(愤懑)

4. 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5.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或者: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言之成理可给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