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沈复《童趣》)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项为之强( )( )
(2)果如鹤唳云端( )
(3)怡然自得( )
2.翻译下列句子。
(1)昂首观之
(2)以丛草为林
3.用简洁的话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内容。
1.(1)项(脖子,颈项) 强(通“僵”,僵硬)
(2)果(果真) (3)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2.(1)抬头看着他们。 (2)把丛草当成树林。
3.(1)观蚊如鹤 (2)神游草丛(花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避也_______________ ②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 ④向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如使人之所欲奠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段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的文章语言犀利,论辩性极强,设喻举例皆从身边人手。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因手指弯曲不如别人,四处求医,由之引出下面的论述。请你借助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翻译这一论述。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避:躲避。②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③带来好处。 ④从前。
2.①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②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3.举例论证。无论关乎自己生存的东西,还是用来享受和求得名利的东西,都要取之有“义”。
4.手指(弯曲)不如别人,便知道讨厌他它,思乡不如别人,却不知道讨厌它,这就是所谓的不明事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投诸渤海之尾( ) ②始龀,跳往助之(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愚公移山困难有哪些?请根据原文列出三点。
1.①兼词,相当于“之于” ②换牙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
②于是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3.二山巨大,难以移走;愚公年事已高,时日无多;渤海之尾,路途遥远;工具简陋,效率低下。写出三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1—4题。
(甲)出师表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七擒孟获
建兴三年,亮至南中,所在所捷。闻孟获者,为夷汉并所服(被当地部落人及汉人所佩服),募生致之(要求部下活捉孟获)。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观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擒七获,而亮犹释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咸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头领)而用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夙夜忧叹( ) ②深入不毛( )
③纵使更战( ) ④获止不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今蒙观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
3.甲文中“南方已定”是指什么?推断诸葛亮写《出师表》与七擒孟获哪件发生得更早些?
4.结合甲乙两文,分析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1)早上; (2)庄稼; (3)再,又; (4)离开
2.(1)先帝了解我处事把握有度,所以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2)现在承蒙你让我观看了军营的部署,如果只有如此,我一定可以打败你们。
3.“南方已定”指诸葛亮七擒七获孟获,使“南人不复反”,七擒孟获发生在前。
4.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知恩图报,心胸宽阔,有远见卓识的人。
启示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孟浩然,字浩然,裹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皆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节选自《新唐书》)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何惧而匿 ②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
③浩然再拜 ④欲荐诸朝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卒不赴/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维以实对/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C.朝宗怒,辞行/停数日,辞去
D.君与韩公有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②会故人至,剧饮欢甚。
4.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一生仕途坎坷。从全文看,他仕途坎坷的原因有哪些?
1.①隐藏 ②一起 ③两次 ④之于
2.C
3.①你不要求做官,但我并不曾抛弃你,为什么要诬蔑我昵?(注意“仕”和“奈何”的翻译,仕是做官的意思;奈何是为什么的意思。)
②适逢他的老朋友来了,一起畅饮,非常高兴。(注意“会”和“剧”的翻译会是适逢的意思,剧是流畅、痛快的意思。)
4.隐居山林,40岁才到京城,诗中语句不为帝王所喜:率性而为,不喜约束。(意思对即可)
【译文】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少年时崇尚气节、义气,喜欢帮助患难的人,隐居在鹿门山。四十岁时,才游学到京师。曾经在太学(朝廷里的最高学府)赋诗,满座的人都感叹佩服,没有敢和他比的。张九龄、王维非常欣赏他。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话所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盂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采访使(官职名)韩朝宗邀孟浩然—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荐他。正巧孟浩然家里有老朋友来,喝酒非常高兴,有人说:“你与韩先生有约定。”孟浩然斥责他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最终没有赴约。韩朝宗大怒,来告别,盂浩然依然不反悔。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后来幕府撤销了。开元(唐玄宗年号末年,孟浩然背上长疮而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①。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⑤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袁公,拜访、问候袁绍。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法,效法。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与友期行 ( ) ②相委而去 ( )
③弱者抚之以仁( ) ④孤往者尝为邺令(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3.【乙】文中,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4.结合【甲】【乙】两文,请你谈谈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①期:约定 ②去:离开
③以:用 ④尝:曾经
2.①朋友感到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②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3.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问元方父亲与自己究竟是谁在效法谁。
4.是一个诚信,明理,聪明机智的孩子。在乙文中,他以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学习为例,巧妙地回答了袁公的问题。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童区寄传
柳宗元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日:“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日:“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日:“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市者良久计日___________ ②孰若吾得专焉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之虚所卖之B.恐栗,为儿恒状C.州白大府D.虽疮手勿惮
3.下列加点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吏护还之乡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 其一犬坐于前
C.是儿少秦武阳二岁 自是东冶无复妖邪之物
D.大骇,将杀童 怀剑将犬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概括出区寄性格特征的三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考虑 ②一人占有
2.D
3.C
4.你果真能保全我的生命,并好好待我,(那么)随便你怎样处置都可以。
5.(1)机智或聪慧。(2)勇敢坚强或不畏强暴。(3)镇定沉着冷静。(4)不慕荣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颇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比至陈:_____________ ②或说陈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 复立楚国之社稷
B.客愚无知,颇妄言,轻威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C.自辩数,乃置 扶苏以数谏故
D.杀之以应陈涉 徒以有先生也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及,等到;②有人
2.C
3.众多陈涉的老朋友、旧相识都各自离开,因此再也没有亲近陈涉的人了。
4.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只答后一句也可)
5.(甲)陈胜率众起义,深得民心,建立了政权;(乙)陈胜起义建立政权后丧失民心丢失了政权。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黄生借书说(节选)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经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螵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心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之书俱。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其切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辄省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文中省略成分是一种常见现象,请你用恰当的文言字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 )不与(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②为一说,使之书俱。
4.选文第一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什么观点?
1.①这样②就
2.吾、余、张氏、余(吾)
3.①我小时候喜欢读书,家里很穷难以得到书。
②写了这篇“说”,把它一起交给黄生。
4.书非借不能读也
阅读短文,完成1—2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文中第一段加点的词语。
(1)天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理上的优势。
(3)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2.(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道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站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