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塞翁失马》,做1—4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A.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 B.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根据原文内容,文中空白处依次应填的句子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人皆吊之____________ ②居数月____________
③堕而折其髀____________ ④此独以跛之故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4.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出自这个寓言故事,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1.A:马无故亡而入胡 B:丁壮者引弦而战
2.①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②经过 ③他的,指老头的儿子 ④因为
3.①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②他那匹马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马回来了。
4.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短文,做1—3题。
误认
卓茂(人名)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对人的尊称)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子亡马几时矣____________ ②顾而谓曰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心知非是,解以与之。
3.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___________的品质,表现了“马主”___________的品质。
1.①丢失 ②回头看
2.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了他。
3.宽容(宽厚、仁厚); 诚实。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做1—4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 A.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 B.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___C.,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题记》)
1.根据原文内容,文中空白处依次应填写的句子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 ②春和景明_________
③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 ④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三段文字都写了景物之美、心情之乐,说说这三种“乐”的区别是什么?
1.A:皆若空游无所依 B:皓月千里 C:佳木秀而繁阴
2.①大约 ②日光 ③全 ④香花
3.①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②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
4.甲文之“乐”是用来排遣抑郁之乐;乙文之“乐”写的是迁客骚人“以物喜”之乐;丙文之“乐”是“与民同乐”之乐。(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做1—3题。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注释】(1)适:满足。(2)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3)畜:同“蓄”。(4)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少怀高尚__________________ ②亦雅咏不辍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并自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你认为陶渊明的“琴中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
1.①年轻 ②停止
2.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就不用在意音准不准啊!(意对即可)
3.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多,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选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2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下车引之( )
3.翻译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②元方入门不顾
B.①尊君在不 ②待君久不至
C.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D.①神游其中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5.这个小故事一共写了三个人,请选择其中的两人归纳其性格特征。
1.世说新语 刘义庆
2.约定 拉
3.(1)真不是人啊!同人家约好了一起出行,却丢下人家自己走了
(2)中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丘便不顾他而走了,他走后客人才到。
4.C
5.答案示例:陈太丘:正直,守信。友人:元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知错就改。元方:聪明,识礼,有智,有节。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文后的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荚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便扶向路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1.①对……感到诧异; ②田间小路; ③值得; ④从前的,旧的; ⑤不久; ⑥渡口。
2.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3.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荡不安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如有其它回答,合理即可)
4.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回答合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的地方。
元 方 入 门 不 顾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②尊君在不( )
③下车引之 ( ) ④入门不顾(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结尾写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
1.元方/入门/不顾(或:元方/入门不顾)
2.①约定 ②通“否” ③拉 ④回头看
3.过了中午还没有米,太丘就不再等候走了,离开后那朋友才来。
4.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不算失礼,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该如此求全责备;一种认为算失礼,因为从原文中可看山,元方虽年幼,却已很懂礼,对别人说得头头是道,应该知道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两种说法言之成理均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沈复《童趣》)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项为之强( )( )
(2)果如鹤唳云端( )
(3)怡然自得( )
2.翻译下列句子。
(1)昂首观之
(2)以丛草为林
3.用简洁的话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内容。
1.(1)项(脖子,颈项) 强(通“僵”,僵硬)
(2)果(果真) (3)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2.(1)抬头看着他们。 (2)把丛草当成树林。
3.(1)观蚊如鹤 (2)神游草丛(花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避也_______________ ②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 ④向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如使人之所欲奠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段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的文章语言犀利,论辩性极强,设喻举例皆从身边人手。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因手指弯曲不如别人,四处求医,由之引出下面的论述。请你借助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翻译这一论述。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避:躲避。②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 ③带来好处。 ④从前。
2.①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②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3.举例论证。无论关乎自己生存的东西,还是用来享受和求得名利的东西,都要取之有“义”。
4.手指(弯曲)不如别人,便知道讨厌他它,思乡不如别人,却不知道讨厌它,这就是所谓的不明事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投诸渤海之尾( ) ②始龀,跳往助之(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愚公移山困难有哪些?请根据原文列出三点。
1.①兼词,相当于“之于” ②换牙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
②于是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3.二山巨大,难以移走;愚公年事已高,时日无多;渤海之尾,路途遥远;工具简陋,效率低下。写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