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做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包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亭亭净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濯清涟而不妖。

3.从写法上看,这两篇短文都是__________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乙)文中的“爱莲”即_______。

1.①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②立

2.①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②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3.托物言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爱君子之德(第三空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段,做题。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 “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惟计口授地,耕以蚕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山之大穴”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来

2.老人(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

3.都是和平安宁、人人平等、人人劳动的小农社会。(大意对即可)

阅读文言文《纪昌学射》,做1—3题。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告飞卫____________ ②昌牦悬虱于牖____________

③偃卧其妻机下____________ ④南面而望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②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3.就“纪昌学射”这件事,你从老师飞卫和学生纪昌身上各得到了哪些启示?

1.①把         ②用       ③助词,的           ④名词,指虱子

2.①即使有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眶,他也能做到不眨眼。

②箭穿过虱子的心脏,挂虱子的牛尾毛却没断。

3.作为教师应该精通专业,对学生及时指点,循循善诱;作为学生应该打好基础,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精益求精,持之以恒。(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做1—3题。

刘宣苦读成才

景泰间,吉安刘公宣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取解时,刘文恭公铉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焦竤《玉堂丛语》)

【注释】(1)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 (2)刘公宣:即刘宣。 (3)卫使:人名。 (4)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 (5)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使优遇之____________ ②讶文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3.就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请你选择其中的任意两个作简要评价。

1.①于是,就            ②他的,指刘宣。

2.(他)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

3.刘宣:苦读成才;卫使:爱惜人才;刘铉:慧眼识才。(意对即可)

阅读文言文《塞翁失马》,做1—4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A.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 B.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根据原文内容,文中空白处依次应填的句子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人皆之____________ ②数月____________

③堕而折髀____________ ④此独跛之故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4.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出自这个寓言故事,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1.A:马无故亡而入胡            B:丁壮者引弦而战

2.①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②经过      ③他的,指老头的儿子       ④因为

3.①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②他那匹马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马回来了。

4.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短文,做1—3题。

误认

卓茂(人名)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对人的尊称)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子马几时矣____________ ②而谓曰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心知非是,解以与之。

3.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___________的品质,表现了“马主”___________的品质。

1.①丢失            ②回头看

2.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了他。

3.宽容(宽厚、仁厚);       诚实。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做1—4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 A.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 B.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___C.,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题记》)

1.根据原文内容,文中空白处依次应填写的句子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潭中鱼百许头_________ ②春和明_________

③而或长烟空_________ ④野发而幽香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三段文字都写了景物之美、心情之乐,说说这三种“乐”的区别是什么?

1.A:皆若空游无所依     B:皓月千里       C:佳木秀而繁阴

2.①大约    ②日光           ③全      ④香花

3.①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②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

4.甲文之“乐”是用来排遣抑郁之乐;乙文之“乐”写的是迁客骚人“以物喜”之乐;丙文之“乐”是“与民同乐”之乐。(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做1—3题。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注释】(1)适:满足。(2)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3)畜:同“蓄”。(4)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怀高尚__________________ ②亦雅咏不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并自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你认为陶渊明的“琴中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

1.①年轻    ②停止

2.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就不用在意音准不准啊!(意对即可)

3.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多,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选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2分)

(1)陈太丘与友行( )

(2)下车之( )

3.翻译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高插青冥,相惊疑 ②元方入门不

B.①尊君在 ②待君久

C.①友人惭,下车引 ②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

D.①游其中 ②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5.这个小故事一共写了三个人,请选择其中的两人归纳其性格特征。

1.世说新语         刘义庆

2.约定         拉

3.(1)真不是人啊!同人家约好了一起出行,却丢下人家自己走了

(2)中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丘便不顾他而走了,他走后客人才到。

4.C

5.答案示例:陈太丘:正直,守信。友人:元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知错就改。元方:聪明,识礼,有智,有节。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文后的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荚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渔人甚之 ②阡陌交通

③不为外人道也 ④便扶

病终 ⑥后遂无问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1.①对……感到诧异;            ②田间小路;              ③值得;       ④从前的,旧的;       ⑤不久;                              ⑥渡口。

2.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3.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荡不安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如有其它回答,合理即可)

4.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回答合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