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行( ) (2)后乃至( )

(3)相而去( ) (4)下车之( )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②( )待君久不至,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请从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其古义与今义。(不少于两个)

5.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1.(1)约定  (2)离开     (3)丢下、舍弃         (4)拉

2.①太丘     友           ②家君           ③君

3.(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4.如: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顾:古义“回头看”,今义“顾及”、“理睬”

5.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做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居数月,其马胡骏马而归 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之 _________________

③近塞之人,死者十九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此阿遽不为福乎?

3.本文蕴涵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出自本文。

1.①带领            ②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③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2.这怎么就(或:难道)不是福气(吗)?

3.祸与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祸与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做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横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容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精,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酴翁亭记》)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然则北通巫峡,南潇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野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云归而岩穴瞑

3.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1.①尽        ②香花

2.①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②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3.(甲)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

(乙)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4.欧阳修“览物之情”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大意对即可酌情得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做题。

好学免祸

王安期作东海郡,吏录一犯夜人来。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王曰:“鞭挞宁越以立威名,恐非治理之本。”使吏送令归家。

【注释】①犯夜人:违反夜行禁令的入。②宁越:战国时人,以勤奋刻苦著称。

1.解释加点的词语。

鞭挞宁越立威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恩。

使吏送令归家。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王安期是一个怎样的人?

1.来,用来

2.就让差役把这个人送回家了。

3.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开明,有远见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做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包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亭亭净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濯清涟而不妖。

3.从写法上看,这两篇短文都是__________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乙)文中的“爱莲”即_______。

1.①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②立

2.①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②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3.托物言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爱君子之德(第三空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段,做题。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 “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惟计口授地,耕以蚕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山之大穴”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来

2.老人(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

3.都是和平安宁、人人平等、人人劳动的小农社会。(大意对即可)

阅读文言文《纪昌学射》,做1—3题。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告飞卫____________ ②昌牦悬虱于牖____________

③偃卧其妻机下____________ ④南面而望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②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3.就“纪昌学射”这件事,你从老师飞卫和学生纪昌身上各得到了哪些启示?

1.①把         ②用       ③助词,的           ④名词,指虱子

2.①即使有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眶,他也能做到不眨眼。

②箭穿过虱子的心脏,挂虱子的牛尾毛却没断。

3.作为教师应该精通专业,对学生及时指点,循循善诱;作为学生应该打好基础,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精益求精,持之以恒。(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做1—3题。

刘宣苦读成才

景泰间,吉安刘公宣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取解时,刘文恭公铉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焦竤《玉堂丛语》)

【注释】(1)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 (2)刘公宣:即刘宣。 (3)卫使:人名。 (4)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 (5)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使优遇之____________ ②讶文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3.就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请你选择其中的任意两个作简要评价。

1.①于是,就            ②他的,指刘宣。

2.(他)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

3.刘宣:苦读成才;卫使:爱惜人才;刘铉:慧眼识才。(意对即可)

阅读文言文《塞翁失马》,做1—4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A.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 B.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根据原文内容,文中空白处依次应填的句子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人皆之____________ ②数月____________

③堕而折髀____________ ④此独跛之故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4.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出自这个寓言故事,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1.A:马无故亡而入胡            B:丁壮者引弦而战

2.①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②经过      ③他的,指老头的儿子       ④因为

3.①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②他那匹马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马回来了。

4.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短文,做1—3题。

误认

卓茂(人名)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对人的尊称)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子马几时矣____________ ②而谓曰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心知非是,解以与之。

3.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___________的品质,表现了“马主”___________的品质。

1.①丢失            ②回头看

2.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了他。

3.宽容(宽厚、仁厚);       诚实。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