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1、写出下列“以”字的含义

(1)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_________________

(2)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

3、“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怎样的人?

1、用来 ; 来 连词

2、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暗中观察蝉,

3、不能。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篷云。

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抽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下面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楫左右/舟子各一人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请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1)尝贻余核舟一(尝: ) (2)高可二黍许(可: )

(3)其两膝相比者(比: ) (4)其船背稍夷(夷: )

3、下面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能以径寸木 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观潮》)

B.、中轩敞者舱 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神情与苏、黄不 常有高猿长啸,引凄异(《三峡》)

D.、计其长曾不盈寸 余强饮三大白别(《湖心亭看雪》)

4、请从文章中找出描写“舟子”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内容,简析画线的三处文字在文中共同起到的表达作用。

6、根据《核舟记》的内容对对子,从下面任选一联补充完整。

(1)上联:赞雕刻者高超技艺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奇巧人神技雕核舟

1、D

2、(1)曾经  (2)大约     (3)靠近     (4)平

3、A

4、句子: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翻译: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5、这三处文字前后照应,强调“核舟”之小,以突出雕刻家技艺之高超。(大意对,即可得分)

6、开放性题目,无惟一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即可得分。

【示例】(1)摹泛舟人悠闲神情                (2)美髯公怡情泛赤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欣然起行( )

至承天寺(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4.列出文章“记”的四个要素。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欣然:愉快地,高兴地           ②遂:于是,就

2.①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②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3.A

4.地点:承天寺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件:夜游承天寺

阅读,完成1-5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游虎丘小记

[明]李流芳

予初十目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杪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李流芳(1575-1629):明朝嘉定人,万历年间举人。值宦官乱政,遂绝意仕进。写作风格,清新自然。 ③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④钩月矶:在虎丘山顶。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杪(miǎo):树梢。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⑥跌(fū)坐:两脚盘腿打坐。 ⑦过:造访。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组是( )

A.觉悠然与清景俱往也 解衣

B.然终不山空人静 皆空游无所依

C.时风铎 隔簋竹,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 非相不得其情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卷石底出B.其境过清

C.温故而知新,可为师矣D.吾欲辱之,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5.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其同特点?

1.D(“两度”的“度”是量词,表示次数。“相度”的“度(duó)”是动词,测量。) 

2.D(A为连词,相当于“而”;B为介词,因为;C为介词,凭,凭借;D为介词,用。) 

3.(1)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4.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5.夜色的共同特点,一是月色美好,二是幽静。

附译文:

我于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在风亭月榭之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扫兴。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和我意。

    我曾经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舍侄一起拜访仲和到此。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盘膝坐于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余饮三大白______________ ②说相公痴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末作者以舟子的话结尾,一个“痴”字,可谓含义丰富,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填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与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湖心亭看雪

江 雪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1.①勉强;    ②不要

2.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条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4.舟子对作者说“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的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快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意到即可)

5.

    湖心亭看雪

   江    雪

描写

手法

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

雅趣相互映照。

使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

表达

感情

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

的愁绪。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行( ) (2)后乃至( )

(3)相而去( ) (4)下车之( )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②( )待君久不至,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请从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其古义与今义。(不少于两个)

5.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1.(1)约定  (2)离开     (3)丢下、舍弃         (4)拉

2.①太丘     友           ②家君           ③君

3.(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4.如: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顾:古义“回头看”,今义“顾及”、“理睬”

5.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做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居数月,其马胡骏马而归 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之 _________________

③近塞之人,死者十九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此阿遽不为福乎?

3.本文蕴涵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出自本文。

1.①带领            ②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③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2.这怎么就(或:难道)不是福气(吗)?

3.祸与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祸与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做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横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容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精,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酴翁亭记》)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然则北通巫峡,南潇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野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云归而岩穴瞑

3.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1.①尽        ②香花

2.①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②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3.(甲)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

(乙)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4.欧阳修“览物之情”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大意对即可酌情得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做题。

好学免祸

王安期作东海郡,吏录一犯夜人来。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王曰:“鞭挞宁越以立威名,恐非治理之本。”使吏送令归家。

【注释】①犯夜人:违反夜行禁令的入。②宁越:战国时人,以勤奋刻苦著称。

1.解释加点的词语。

鞭挞宁越立威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恩。

使吏送令归家。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王安期是一个怎样的人?

1.来,用来

2.就让差役把这个人送回家了。

3.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开明,有远见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做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包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亭亭净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濯清涟而不妖。

3.从写法上看,这两篇短文都是__________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乙)文中的“爱莲”即_______。

1.①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②立

2.①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②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3.托物言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爱君子之德(第三空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