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依林木之下:

⑵更以净衣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3、任末“非圣人之言不视”对你的启发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1、⑴  有时  ⑵   交换,换  

2、(他)经常说做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来办成事情(成才)呢。

3、读书要有选择,要选读名人的好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待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加点的词。

(1)屠

(2)其一坐于前

2.翻译下列句子。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从文中找出表现狼阴险狡诈的句子。

4.文章最后一段属于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1)突然

(2)像狗似的

2.(1)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3.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4.议论。作用:文末议论,起到画龙点睛、文末点旨的作用。说明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和智慧所战胜。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4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加点的字。

(1)行甚远 缀:

(2)眈眈相向 眈眈:

(3)目似瞑,暇甚 意:

(4)狼亦矣 黠: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3.选段中表现狼“黠”的句子有哪些?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4.你读完《狼》这篇课文之后,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1.(1)紧跟  (2)注视的样子  (3)神情、态度  (4)狡猾

2.(1)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2)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3.(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示例:(1)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2)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4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2)全石以为底 以为:

(3)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怡然: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3.请用第四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____。意在袁现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请你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岳阳楼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行路难》中的相关名句。

1.(1)向西         (2)以……为……(把……作为……) 

(3)呆呆的样子   (4)忧伤的样子

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2)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孤寂悲凉或忧伤悲凉

4.示例:人生的失意是在所难免的,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坚信明天会更辉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余闻也久 大兄何见事晚乎

B.为其名 以为大有所益

C.即诗四句 孤常读

D.或钱币乞之 自为大有所益

2.翻译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文:

3.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评析。

4.阅读下面的材料,并结合以上两则故事说说给你的启示。

材料一:拿破仑在军事院校就读时曾立志要做一名卓越的统帅并吞并整个欧洲。在校期间,他将自己定位在一个很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最终以优异成绩做了一名炮兵,开始了他的霸业之旅。

材料二:成吉思汗扬言“大地是我的牧场,有雄鹰的地方就有我的铁骑”,从而造就了成吉思汗时代。

1.B

2.读书人分别几日,就要重新擦亮眼睛看待(或: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

3.《伤仲永》用对比手法,通过仲永儿时出众的才华与成年后的平庸来说明道理;而《孙权劝学》用对话形式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特点。

4.一个人要想成材,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同时还要不断的努力学习才能成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以为号焉 余得遍观群书

B.置酒而招之 遇其叱咄

C.自富阳桐庐 色愈恭,礼愈

D.以中有足者 以其志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译文:

3.两个文段的主人公在兴趣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在读书的方式和目的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

不同点:读书的方式:

读书的目的:

4.乙文作者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用原文语句回答)?你如何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态度:

评价:

1.C

2.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3.相同:都非常喜欢读书。读书方式不同:前者读书“不求甚解”,后者是借书、抄书、求师;读书目的不同:前者求“会意”,目的是“自娱”,后者目的是“观群书”。求上进。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小敢出一言以复”;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恋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

①曾不吝情去黯 吝情: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因以为号焉。

译文:

②故自号曰醉翁也。

译文:

3.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①甲文中能概括介绍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句子是:

②乙文中表现醉翁情趣的句子是:

4.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五柳先生:

醉翁:

1.①舍不得②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①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②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

3.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问也。

4.①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或“忘怀得失”也可以。)   ②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或“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也可以。)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1—5题。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把酒问青天( ) (2)无与为乐者(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1.①端起酒杯②考虑或想着

2.B 

3.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②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C

5.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阅读短文。完成1—4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文中第一段加点的词语。

(1)天时:

(2)地利:

(3)人和: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理上的优势。

(3)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2.(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阅读《与朱元思书》,完成下面的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哪一项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A.猿则百叫无 天下独B.有时日 才美不外

C.鸟相鸣 读书,不求甚解D.水缥碧 同舍生被绮绣

2.文中表达作者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与《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3.用自己的话解说划线句子的意思。

4.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5.书,古代指书信,古人在信中写景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如:“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目的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引起对方故国之思,促使其早日归顺朝廷。再如:“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茄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李凌答苏武书》)作用是借景烘托写信人独居塞外、不得归国的凄苦心情。本文写景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

1.D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向东,时而偏向西。

4.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作者由景生情,因情而明志,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也表现了鄙弃名利的思想。也可看作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