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乎众矣 宜: ②可爱者甚 蕃:

③无案牍之劳 形: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俨然:

⑤八分有 奇: ⑥尔敢轻吾射 安: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填空题。

①“莲之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这几句描写,突出了莲 的特点。

②文中最能概括莲的品格的一句话是

l.①应当  ②多  ③形体,身体  ④整齐的样子。⑤零数   ⑥怎么

2.①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3.要点:鄙视世风。

4.①洁净、单纯、雅致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阅读《满井游记》选文回答问题。

满井游记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碛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①土微润 膏: ②然徒步则汗出背 浃:

③杂然而前者,太守宴也 陈: ④朝夕阴 晖:

暮冥冥 薄: ⑥潭中鱼百许头 可: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译文: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3.选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写出选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一句话,并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满井游记》一文写初春景象,主要抓住了 的特点。

1.①肥沃  ②透湿  ③摆开  ④日光  ⑤迫近  ⑥大约

2.①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②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后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鱼鸟的“悠然自得”。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因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5.乍暖还寒   万物复苏

阅读《墨池记》选文回答问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岂有徜徉肆恣 肆恣:

②以精力自者 致:

③天戴其苍,地其黄 履:

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向:

⑤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奂 艳治:

慢则不能励精 淫: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译文:

②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

3.文中提到的墨池的特点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

4.新城墨池是否是真迹?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5.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节选的这段文字可分五层。第一层介绍了墨池所在及形态;第二层介绍了 ;第三层写王羲之;第四层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第五层作者总结自己的观点: ______ _______________

l.①放纵,任情  ②取得、达到  ③踏着  ④以前、先前  ⑤美丽,妖艳  ⑥过度 

2.①当方羲之坚决不肯勉强自己去做官的时候。  ②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3.洼然而方以长  

4.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5.墨池之称的由来   学习确实是不可缺少  更何况你想要在道德方面得到深造呢?

阅读甲、乙两篇短文,完成第1~5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俶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 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寻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伐竹取道( ) ②以其境过清( )

③南流数十步( ) ④不可名状(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者,崔氏二小生

B.明灭见 潭中鱼百许头

C.乃记之去 则宜逸民退士之游处

D.若空游无所依 两岸悉怪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4.【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潭水和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5.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1.①砍伐     ②冷清    ③向南    ④说出

2.D

3.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②美丽繁茂的树木秀竹,相映成趣。

4.(游)鱼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5.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阅读下面文段.同答文后的l~4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__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注释】①宋公:指宋襄公。②大司马:这里是子鱼(人名)。③勍:qíng强大的敌人。 1.在【甲】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正确的句子,请写在下面。

2.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3.下列句中画线部分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何焉(在中间)B.夫战,勇气也(大丈夫作战。要有勇气)

C.国人皆公(责怪)D.既而后击之(陈列)

4.文章虽短,但却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试结合短文内容,评析文中的“鲁庄公”和“宋襄公”有什么不同?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①官居高位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②宋国的军队已经排成阵势,楚国的军队还没有渡过泓水。

3.C

4.示例:鲁庄公目光短浅,不懂军事指挥,但能听从建议。扶善如流;

宋襄公虚伪,假仁义,不懂打仗又不听劝告。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1—4小题。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略无处 阙: 渔者歌曰 故: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文末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1.①阙:同“缺”。  ②故:所以。

2.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3.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       高猿长啸

4.结尾引用渔歌反衬出了三峡的凄凉。引用古人诗词佳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表现文章中心,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使文章更具音韵美。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1-4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睢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睢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睢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睢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慧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鹰击于殿上:

(2)祲降于天:

⑶长跪而之:

2、翻译下面句子。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面的句子,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与臣而将四矣。

4、请列举我国历史上另外一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并用一句话概括他的主要事迹。

1、(1) “仓”通“苍”,青色  (2) 吉祥   ⑶ 道歉 

2、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4、示例:①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②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③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1-3题。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依林木之下:

⑵更以净衣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3、任末“非圣人之言不视”对你的启发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1、⑴  有时  ⑵   交换,换  

2、(他)经常说做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来办成事情(成才)呢。

3、读书要有选择,要选读名人的好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待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加点的词。

(1)屠

(2)其一坐于前

2.翻译下列句子。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从文中找出表现狼阴险狡诈的句子。

4.文章最后一段属于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1)突然

(2)像狗似的

2.(1)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3.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4.议论。作用:文末议论,起到画龙点睛、文末点旨的作用。说明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和智慧所战胜。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4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加点的字。

(1)行甚远 缀:

(2)眈眈相向 眈眈:

(3)目似瞑,暇甚 意:

(4)狼亦矣 黠: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3.选段中表现狼“黠”的句子有哪些?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4.你读完《狼》这篇课文之后,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1.(1)紧跟  (2)注视的样子  (3)神情、态度  (4)狡猾

2.(1)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2)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3.(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示例:(1)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2)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言之成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