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1—4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唐雎曰: 对: ②臣未闻也 尝:

③长跪而之 谢: ④寡人矣 谕:

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A.头抢地耳

B.忿恚尉,令辱之,激怒其众

C.徒有先生也

D.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与臣而将四矣。

②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言为心声,也是人物形象的写照。联系全文看,秦王和唐雎的一番舌战,双方在舌战中各体现出怎样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他俩各是怎样的人?

1.①回答,答对  ②曾,曾经  ③道歉  ④明白,懂得

2.C

3.①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②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4.舌战特点:秦王有恃无恐,盛气凌人;唐雎从容镇定,据理力争   人物特点:秦王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温而知新 故:

②学而不思则 罔:

③诲知之乎 女:

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3.孔子的以上言论,谈到了有关学习的哪些内容?试加以概括。

4.选择其中一则,结合自身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1.①学过的知识  ②迷惑 ③同“汝”,你  ④爱好(喜欢)

2.①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是聪明的②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

3.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学习兴趣

4.略  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1~5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主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西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

此 时 欲 下 一 语 描 写 不 得。

3.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①(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②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答案:此 时︱欲 下 一 语 描 写︱不 得。

3.答案: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

4.答案:《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

5.答案:《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的是作者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又何焉( ) ②公令疏军而之( )

2.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_______,乙文写的是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_____________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

1.答案:①参与  ②离开,离去。

2.答案: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3.答案:(1)远谋  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昂首之 ( ) ②为之强( )

③果如鹤云端 ( ) ④喷以烟(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作群鹤舞于空中。

②使之冲烟而飞鸣。

3.说说第三段中“私拟”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4.综观全文,作者幼年“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1.答案:①看;②脖颈;③鸟鸣;④慢慢地

2.答案:①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②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   

3.答案:树林、野兽、土山、大沟。

4.答案:目力过人:善于观察周围细小的事物;并且富于幻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哉。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即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荀攸字公达。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攸等二十余人,攸到,拜黄门侍郎。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毅、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而觉,收颐、攸系狱,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又何 ②小信未

③公将 ④事垂而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

②攸言语饮食自若。

译:

3.简要分析曹刿、荀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

1.①参与。 ②信任.③击鼓.④成功.

2 .①做大官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②荀攸说话吃饭像平常一样镇定自若。

3.曹刿、荀攸都具有深谋远虑的品质;曹刿是一个智慧出众、指挥若定的出色军事家;荀攸是一个忠君爱国、临危不惧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2题。

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众人扶起,借庙门口一个外科郎中的板登上坐着。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pú sà 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选自《范进中举》)

1.“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这是为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2.举一例选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

1.众人笑胡屠户装模作样,笑他当初极鄙视的人转跟间成了他惧怕的人;从侧面表现了胡屠户“欺软怕硬”的性格。

2.例:只见范进“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运用外貌描写,形象地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熬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来谢焉,终不食而死。

《礼记·檀弓下》

1.解释加点的词。

①万钟与我何 加: ②妻妾之 奉:

③黔敖食于路 为: ④以待饥饿者而之 食:

2.翻译。

①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

②从来谢焉,终不食而死。

译:

3.甲文中的“本心”指 ,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手法。

1.①带来好处            ②侍奉           ③准备           ④使……吃

2.①过去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那些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念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②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3.人本来的善良之心(或“天良”“天性”)    对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登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略无 ②沿阻绝

湍绿潭 引凄异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3.三峡四季中江水的不同特点是什么?

答:

1.①通“缺”,断缺。②逆流而上。③白色。④连缀,连续。

2.①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或月亮的。②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夏季江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春、冬季着意突出青山绿水,回清倒影,泉水瀑布的美丽景色。秋季通过写林寒涧萧,高猿长啸,哀转久绝突出三峡的凄清悲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第一段中“懿笑而不信”是一种什么“笑”?司马懿为什么“笑”?

答:

2.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3.从诸葛亮使“空城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

1.是一种先是怀疑继而轻蔑的笑;他不相信诸葛亮会冒这么大的险。

2.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3.无标准答案。示例:战争中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大智慧来源自生活中的知识积累、胆识过人以及能当机立断的能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